繼6月12日歐盟執行委員會宣布,將對大陸電動汽車徵收最高38.1%的臨時反補貼關稅後,大陸商務部宣布,對歐盟豬肉及其副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豬肉消費國,也是歐盟豬肉最大出口國,中國的反制堪稱「精準」。
中歐關稅戰 一觸即發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期間,大陸自歐盟進口豬肉及豬副產品,占同類產品總進口量的54%。根據歐盟2023-2027年中期預算,歐盟直接支付給各成員國的農業補貼中,82%或都流向高排放畜牧業。歐盟生豬及豬肉行業得到了巨額支持和補貼,使其能夠保持低成本優勢。
大陸若裁定自歐盟進口豬肉及豬副產品存在傾銷,並據以徵收反傾銷稅,將嚴重衝擊歐盟畜牧業。但陸方意圖恐非貿易戰,而是以此促歐盟回調在電動汽車等領域的高關稅政策。
中歐電動汽車經貿摩擦原因複雜。汽車產業是歐洲傳統優勢產業,但近年來歐盟汽車產業在智慧化、電動化的轉型步伐偏慢,市佔率遭中國鯨吞蠶食。在美中博弈大背景下,拜登政府拉歐制中,美國5月宣布對陸電動汽車加徵100%關稅,歐盟雖強度不及美國,卻也是「美規歐隨」。
實際上,歐洲電動車市佔率數據顯示,大陸電動車品牌僅占約8%,算不上歐盟執行委員會所言的「傾銷」。就補貼數額來看,大陸對車企的補貼未區分國別,2020年獲得大陸官方補貼金額最多的是特斯拉。為早日實現「雙碳」(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各國對電動汽車以及油電混合車型推出補貼政策是慣例,歐美不少國家的補貼力度明顯高於大陸。大陸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力,主要得益於勞動力成本優勢與產業鏈的有效整合,在開放合作的環境下,陸企抓住了新能源轉型機遇。這對全球綠色發展是利多,歐洲應樂見。
況且,歐盟的保護主義措施是否真的對歐車有利,還是個問號。BMW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批評歐盟執行委員會,此舉將阻礙歐洲汽車製造商發展,損害歐洲自身利益。福斯汽車表示,該決定的時機,讓當前德國和歐洲對電動汽車疲軟的需求雪上加霜,弊大於利。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報告顯示,歐盟若對來自大陸的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本土消費者購車成本將大幅上漲。面對市場變化,靠政府「築壁壘」來迴避競爭,只會削弱企業創新動力,拖累變革速度。
保護主義興 世界多輸
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引發連鎖反應,形成「以關稅回應關稅」的惡性循環,以孤立取代合作,衝擊來之不易的疫後世界經濟復甦和全球產業鏈穩定。此舉也損耗中歐雙方此前多層次溝通達成的成果和互信,為俄烏戰爭的和平解決中必要的中歐合作帶來阻礙因素。若貿易戰再升級,對雙方和世界都是「多輸」。
歐盟執委會稱,如果與中方的討論不能得出有效解決方案,臨時反補貼稅將從7月4日起實施。在臨時關稅生效後的4個月內,歐盟將決定是否對大陸電動汽車徵收永久性關稅。大陸則稱,對歐豬的反傾銷立案調查自2024年6月17日起開始,通常應在2025年6月17日前結束調查,特殊情況下可延長6個月。
靴子落地前是寶貴的窗口期。中歐溝通管道順暢,亦不存在根本性利益衝突,應盡快務實溝通。事實上,中歐雙方在電動車領域合作潛力巨大,歐洲車品牌的深厚底蘊與大陸車企的智慧化發展正好互補。BMW、福斯、佛吉亞(Faurecia)等持續擴大在大陸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寧德時代、蔚來、比亞迪等陸企也在德國、匈牙利建廠,雙方正往雙贏的方向前進,切莫亂了步伐。
德國副總理哈貝克赴大陸訪問,與商務部長王文濤、發改委主委鄭柵潔討論關稅問題,有磋商就有轉機,期待雙方盡快重回理性合作軌道。(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