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Array

2024-07-26・Array
社評/大陸改革開放大纛下的新契機

 大陸三中全會並未釋出支持房地產、挹注市場流動性、刺激內需消費等救經濟短期措施,因而引起西方與部分台灣媒體的批評,認為三中報告過於空泛、流於口號,迴避經濟陷入困境的事實。但中共三中全會的定位,並非解決短期經濟問題,而是針對中長期經濟政策與發展路線,制定並確立方向。

三中全會 全方位的改革

 正如同1978年11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為首的領導班底決定停止階級鬥爭,引入市場經濟、全面啟動改革開放,終於推動大陸擺脫共產主義生產低落噩夢,迎來40年經濟起飛。20屆三中全會有同樣的意味,不僅在經濟轉型升級上確定「高質量發展」、「高科技全面創新」、「擴大對外開放」等路線,還將在社會與政治層面推動城鄉融合、全過程民主與法治建設等政策,堪稱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

 大陸經濟經過40年高速發展,生產要素價格早已不再低廉,亟需轉型升級,尤其面臨不確定的外部情勢,改革不僅必要,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手段。換言之,大陸內需深陷房地產泥淖,外部又有美國經貿制裁壓力,經濟、社會、政治體制必須改革。

 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經濟數字,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從第一季5.3%下滑到4.7%,不但低於市場預期的5.1%,更是近5季最糟數字。關鍵就是房地產持續低迷與內需消費不振,加上與美歐之間的貿易摩擦激化,都深刻影響經濟表現。

 以房地產為例,6月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年減10.1%,連續衰退27個月,也創下4年多新低;商品房銷售額年減率更是高達25%,衰退幅度是前者的兩倍以上。無論從供給端或需求端,大陸房市表現未見起色,更不用說,近期美歐紛紛對大陸出口電動車及部分戰略物資加徵關稅,甚至連巴西、印尼及加拿大等國也對中國啟動反傾銷調查,這無疑都會加劇大陸出口的外部壓力。這些都不是短期病兆,而是中長期結構性問題。為因應這些已發生或未來即將發生的衝擊,以改革找回經濟增長動能,已是北京不能逃避的選項。

 三中全會最後釋出的會議報告全文中,並未針對房地產問題提出對策,但從幾個重要改革項目,如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下的推進新型城鎮化與土地制度改革,或是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下的住房制度改革,都可以看出設計目的,就是要化解長期房地產風險。

堅持開放 基本國策不變

 除此之外,針對外部貿易摩擦,這次會議報告再度強調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變,甚至預擬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來緩解未來貿易爭端加劇的可能衝擊。另一方面,藉由擴大開放,也可促進內部結構性改革,加快建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種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改革的模式,早於1978年鄧小平決定開啟市場經濟新篇章後,就已成功證明可長期推動大陸經濟前行,也是大陸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底氣所在。

 凡此種種,都代表著此次三中全會作成全面深化改革決定,對於中長期大陸經濟走向,意義著實重大。不過,必須提醒的是,在這次三中全會中,儘管一樣主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並強調公有及私有經濟共存的必要性,但同時也新增政府對經濟要「放得活」、「管得住」的論述,突出政府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

 突出政府角色與地位,對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舉國體制的大陸來說,沒有調整改變的空間,但中共體制有其彈性,過去5年政府的手極其強大,市場的手大幅萎縮,導致投資卻步,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大纛下,市場的手在政府監督下可望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大陸經濟短期面臨強大的逆風,隨著三中全會定調改革開放與科技創新方針,依中共1978年決定引入市場經濟以來所展現的施政效能,一定能迎來曙光。(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