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9・Array

2024-08-29・Array
社評/以交流量變因應風險質變

 大陸8月22日開放福建民眾赴馬祖旅遊,同日金門民代組團訪陸,希望早日開放陸客赴金門觀光,國台辦主任宋濤回應「不會空手而歸」。對照習近平在鄧小平120誕辰周年紀念會、賴清德在823砲戰66周年追思祭悼典禮,兩人的談話內容,紅綠對抗基本面不變,但民間交流可望逐步打開,在地緣政治緊張態勢下,仍具有積極意義。

民間交流可望逐步打開

 經過蔡英文8年執政、美中對抗已成為主旋律,台海戰爭風險也成為結構性的風險。換言之,台海的風險只能努力管控,防止蔓延、激化,找不到化解的辦法,也看不到轉危為安的可能。首先,如今大陸反獨,不再希望兩岸重回2008至2016年,而是透過反獨行動轉換為促統的進展,全面壓縮台灣的主權、治權與國際空間,只進不退,不考慮台灣民意。

 其次,無論年底美國大選結果如何、無論美方是否對賴清德放心,台灣問題國際化已成為美國兩黨的共識,台灣「倚美」與美國「挺台」雙螺旋結構只會更緊密。無論大陸以和平、非武力脅迫或武力方式解決台灣問題,都會被美國視為對世界秩序的挑戰。

 美中關係進入「溝通也無法增進互信」的怪圈,這是因為雙方戰略目標南轅北轍,現存的高層溝通只有「相互預告與交底」的功能,以防止意外發生為目標,非政治性事務部門的對話,如氣候、禁毒等,才有機會獲得具體合作成果,連經貿議題都還是處於雞同鴨講、各行其是的尷尬狀態。在上述困局之下,大陸對台政策服從於美中外交、軍事的結構性博弈,對台單位在高階政治層面,恐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結構性風險,就是兩岸民意的統獨紛爭,這本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統獨固然是「假議題」,統獨民意對抗卻是「真問題」,這種對抗往往會干擾甚至顛覆執政者管控風險、穩定情勢的意願。例如近期長榮酒店因未掛五星旗遭大陸網友施壓,正是之前台灣觀眾在巴黎奧運會場加油道具被強行取走的「鏡像版」。

 兩岸可能都認為民粹可「為我所用」,但千萬別忘了,歷史上發生的戰爭或重大衝突,導火線往往就是民間衝突或意外事件。兩岸之間管控風險,固然需雙方自制、也需要高層溝通,但不可控的因素總是潛藏在民間。

台灣民眾登陸熱潮重現

 好在目前兩岸關係的風險,仍處於「量變」的積累與醞釀期,尚未到達「質變」的程度。就美中關係與國際宏觀架構而言,一中政策基礎猶存,台海和平穩定仍是各方最大公約數,即便年底川普當選,美國右翼勢力的極端台海主張未必得到採納。就兩岸關係而言,賴清德政府不會動《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陸委會和海基會也在推動兩岸交流,大陸更不可能轉向對台動武的戰時動員體制,兩岸是在維持台海和平的前提下進行鬥爭與博弈。

 最需警惕的是,民間衝突的風險會不會因雙方關係緊張、交流減少與內部宣傳激化,從量變進入質變。疫情解封後,台灣民眾登陸熱潮重現,大陸網紅經濟、便捷的交通與支付系統等,都讓台灣民眾,尤其年輕人刮目相看,過去幾年因交往隔絕而形成的刻板印象,已大為改觀。同理,正如大陸吸引百萬台灣「首來族」登陸,陸客若能遊台,「首來族」可能數以億計。如果讓大陸民眾親身體驗台灣的中華文化元素,台灣民眾的友善好客,當可打破大陸網路上「全民皆台獨」、「10%是日本後裔」等不實訊息。

 陸客恢復遊馬祖,下一步應是金門,台灣從政府到民間,從中央到地方,都樂觀其成。恢復民間雙向交流,不只是對兩岸關係的正面訊號,也是對國際社會的宣示:台海並非戰爭前線,而是交流前沿。兩岸交流門愈開、量愈高,民間衝突的風險就愈低,剩下的結構性因素,交由時間和發展去解決吧!(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