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大陸市場20年的台灣高檔餐飲品牌鼎泰豐,決定10月底關閉北京、天津、西安和青島等地14家分店,退出華北市場。無獨有偶,台灣知名連鎖餐飲品牌摩斯漢堡母公司安心食品,也宣布裁撤廈門合資企業,將退出當地市場。乾杯集團同樣宣布縮減大陸市場營運規模占比,今年上半年關閉大陸7家分店,預計下半年還要收掉4家。
內需市場疲軟 復甦緩慢
鼎泰豐退出華北市場,除20年營業執照期限屆滿外,主要還是大陸消費市場復甦緩慢,餐飲業大環境不利,加上外國旅客回流不佳(占北京鼎泰豐客源約2~3成),連帶削弱鼎泰豐營收及獲利,因而做出關門決定。大陸內需市場疲軟,已對台商去留(尤其是與內需服務高度相關),產生重大影響。
依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上半年大陸餐飲業收入仍維持7.9%成長率,但相較今年第一季成長10.8%,去年全年成長高達20.4%,成長明顯放緩。大陸知名商業登記平台「天眼查」統計指出,今年上半年餐飲相關企業註銷及吊銷量,高達105.6萬家,接近2023年135.9萬家的8成。大陸內需服務動能欲振乏力,不僅牽動當地內需企業生存,也強烈左右台商去留。
當然,影響大陸台商去留決定,並非只有經濟因素,兩岸政治氛圍及中美對抗引發的供應鏈移轉,也是關鍵。近年來,在民進黨主政下,兩岸關係急速惡化,台商在大陸經營如履薄冰,與大陸官方走得太近,很容易被扣上中共同路人紅帽子,嚴重的話還可能被以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定罪。另一方面,大陸最高法院推出「反台獨新規」,情節重大者可判處死刑,也讓大陸台商感到不安,深怕不經意觸碰紅線。
更不用說,隨著中美對抗意識升溫、非紅供應鏈快速崛起,部分台商被迫面臨選邊站的兩難困境。尤其是台商從事業務若涉及高科技、戰略性物資、國家安全等敏感性項目,在難以擺脫美國長臂管轄權的前提下,只能選擇加速移轉產能,強化「中國+1」策略。凡此種種,自然會影響台商在大陸經營決策,也會牽動台商投資布局。
兩岸關係冰封 進退兩難
根據財政部統計,2023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比重下滑到35.2%,創下21年來新低水準,今年7月,這個數字更進一步跌落至29.1%。箇中因素,除與大陸內需市場低迷有關外,台商產能逐漸外移,讓過去以大陸為生產中心的三角貿易模式發生質變,也是重要因素。這絕非臆測,從台灣的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及對陸投資變化,可以獲得進一步佐證。
6月底經濟部統計處公布最新「2024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從調查中可以發現,受到供應鏈加速移轉影響,在2023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中,中國大陸(含香港)比重降至37.8%,寫下2011年開辦這個調查以來新低紀錄,也較2016年高點49.8%少掉12%。經濟部投審司對外直接投資統計亦指出,2023年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續減至30.3億美元,占整體對外投資比重則僅剩11.4%,同樣都寫下自2002年及1992年以來新低。
面對大陸台商出走與產能加速外移,兩岸政府都有責任,也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畢竟台商在兩岸之間的重要性,不管是作為兩岸經貿往來的推動者,或是兩岸關係的潤滑劑,對台灣或大陸而言,都是不可或缺、也是無可取代的角色。以台商的生產技術與管理能力,不只有助於大陸加速雙循環、提升消費,也能對大陸產業結構升級、實現供應鏈自主,提供正面幫助。而對台灣方面來說,台商每年從大陸賺到的外匯收入與匯回的投資收益,更是當下及未來貢獻台灣經濟的重要來源。
無論是站在修復兩岸關係或促進兩岸經濟的角度,台商都是資產而非負債,兩岸政府都應照顧與珍惜。(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