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科幻電影中的畫面,往往後來成為真實世界場景。大陸近年來太空科技有長足進步發展,其中擔任主要設計師,往往「畫筆」之下決定未來太空飛行器具的成敗。外人對這些人的工作非常難以理解,當大家都對太空船發射瞬間激動不已時,對他們而言只是此前早已經過擬真過千百次的飛行畫面,而最終的成功,則是對他們前期得出數據的最好檢驗。
更有趣的是,雖然畫面模擬早已經過千千萬萬次,有很多設計師卻從未親自到過發射現場,也從未在那裡感受過航天器衝破蒼穹的發射瞬間。
奔走試驗場蒐集資料
中國航太科工四院四部氣動水動室副主任高太元說,別人看到一艘太空船,一架太空梭,一枚運載火箭,一顆人造衛星,往往更關注它們的外觀和性能,而在他們的腦海裡,浮現的則是這些航天器外觀設計運動過程的直觀投影。
30歲的張磊是中國航太科工四院四部一名副主任設計師,每當他講起自己的職業,外人都很難相信:在過去7年的職業生涯裡,他從未到過發射現場感受過航天器衝破蒼穹的發射瞬間。
並非所有的航太人都衝鋒在發射一線,張磊就是計算並設計出一個擁有怎樣的外形才能飛得更遠、飛得更準的航天器的人,還要奔走各個試驗現場驗證理論資料。換句話說,他就是給包括火箭在內的航天器「畫像」的人,親手「畫下」火箭的樣子,計算出每一個航天器的飛行軌跡,並把它們送上太空。儘管在那最受矚目的一刻,深藏功與名的他們從未出現在現場。
氣動研究最為關鍵
在任何一個航天器的研製尤其是預先研製階段,有關外形氣動設計的研究都備受重視,其研究經費往往能達到預研經費的30%乃至50%以上。中國航太科工四院四部氣動水動室主任李豔麗說,氣動研究,就是航天器研製的先行軍。這一研究描繪了航天器全生命周期的生存環境和穿衣指數,為其他分系統的設計提供了最原始依據。
高太元十多年前中科院力學所攻讀博士研究生畢業時,有機會選擇其他行業,最終還是選擇了航太,「保家衛國是我的初衷,雖然不能像戰士一樣衝鋒陷陣,但我們能創造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力量。」
中國航太科工四院四部黨委書記張邵軍說,航太人極少在新聞報導中露面,他們默默地付出隱藏在歷史的更深處,中國航太科工四院四部氣動研究團隊在這一方面尤為典型。「我們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國家認可我們在幹什麼,人民受益於我們的工作,這就足夠了」
一個月計算工程變一鍵搞定
現今航太設計師的功力,經過幾年努力,建成了高性能計算中心。如今,採用一鍵式智慧優化設計,只需按下按鈕,所需設計模型即可生成。過去,老一輩航太設計師「用算盤計算氣動參數、十多個人一算就是一個月」的科研場景,早已成為歷史。
以前,他們只能通過風洞試驗來獲取「氣動參數」,如今,高性能計算中心的出現,可以替代風洞試驗獲取80%~90%氣動資料,每年省下千萬元人民幣的成本。
中國航太科工四院四部氣動水動室主任李豔麗說,就好比設計一輛自行車,先確定自行車各個部件的資料,再根據這些資料在繪圖軟體上進行手動繪畫,諸如鋼條、鏈條、齒輪、螺母等這些小部件都要精確無誤。如此一來,一個自行車模型的設計,很可能就需要畫個上千筆,如果需設計多個外形供最終挑選,就要耗費難以想像的時間和人力。而如今,採用了一鍵式智慧優化設計,則是在確定部件形狀尺寸之後,將得到的資料登錄事先設計好的參數化程式,只需按下按鈕,所需設計模型即可生成。
(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