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2・旺報-綜合報導

2019-07-12・旺報-綜合報導
廚餘變肥料 陸科研邁大步

上海交大「濕垃圾水熱氧化技術」研發成功

大陸在政府一聲令下推動嚴厲的垃圾分類政策,對於一般人來說如何分類真是頭大。處理垃圾技術更是科研攻關重點,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研發的「濕垃圾水熱氧化技術」邁出重大一步。連廈門的小學生也發明廚餘垃圾處理裝置,在2018年第34屆廈門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了三等獎。

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金放鳴教授領銜團隊經過多年技術研發,「濕垃圾水熱氧化技術」項目邁出重要步伐,第一台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技術處置濕垃圾裝置投料運行測試成功,設計日處理量為100噸。

濕垃圾 1小時內分解

金放鳴表示,水熱資源化技術具有占地少、速度快、無三廢、產品經濟價值高等優勢,希望讓有機物垃圾通過循環利用變廢為寶。日處理100噸濕垃圾處理能力的核心部件只需占地60平方公尺左右,在沒有臭味的情況下,1小時內就能將濕垃圾處理完畢,餘下的「廢水」和「廢渣」可用於農業肥料,可以根據需要建造大、中、小型裝置,應用於城鎮、商場、學校等不同場所。
濕垃圾水熱資源化技術又稱水熱氧化技術,是指通過類比地球碳循環過程,在特定的高溫高壓環境中,可以加速濕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把它們轉化為腐殖酸、甲酸、乙酸、乳酸等高附加價值產品。蔬菜類、肉類、魚類、脂肪類等垃圾都能處理。

第一台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技術處置濕垃圾裝置。(上海交大提供)
第一台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技術處置濕垃圾裝置。(上海交大提供)

小學生發明 簡單好用

廈門早在2017年就啟動了垃圾分類,有兩個廈門的小學生不約而同地發明了家用廚餘垃圾處理裝置。
謝志遠是廈門市金山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他發明了一種廚餘垃圾處理方法,這個廚餘垃圾處理裝置外表看起來是一個普通的方形塑膠桶,桶內放著一些鋸木屑,平時家裡和鄰居的廚餘垃圾都倒在這個桶內,用鋸木屑覆蓋,通過水分和溫度的控制,過幾天就可以發酵變成肥料了。
好氧發酵會產生60℃左右熱量,而超過50℃蒼蠅卵就被殺死,所以不會滋生蚊蟲。一年多來,家裡和鄰居的廚餘都在這個桶裡處理,沒有往外倒過一點廚餘垃圾。
廈門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巫俊岑發明的家用廚餘垃圾處理器,將廚餘垃圾粉碎後,油水與固體物分離,油水直接沖入下水道,而粉碎後的垃圾則真空塑封包裝,然後再由專業垃圾處理人員拉走進行再生利用。這樣一來,再也沒有腐爛酸臭的廚餘垃圾了,更不怕滋生蚊蟲,也能提升廚餘垃圾的利用價值。

回收有獎勵 垃圾分類拚永續

大陸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推進號稱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制度。除了嚴罰之外,如何讓全民願意將垃圾分類養成日常生活習慣,教育正確分類觀念,還有適當獎勵又可催生新經濟對人民的誘因,可以提高全民意願,都是可行之道。
廣州大學副研究員,人文地理學博士姚華松說,推進垃圾分類可以向過往學習什麼?這給我們三點啟示:一、在地性地實現垃圾回收和再利用,而不是經由當下流行的跨地域商品化和資本化邏輯,在他地完成回收和利用的過程;二、使居民獲得一定經濟激勵,進而持之以恆地做好分類;三、垃圾增進了人地關係的改善。
推進垃圾分類,雖然嚴罰可以收到短暫效果,但仍無法徹底解決部分人僥倖心理,久了之後可能又是重回原來未分類之前的狀態,因為畢竟未能讓人從日常生活去養成生活習性,將會事倍功半。
如能賦予居民一定程度的獲得感,比如,鼓勵居民積攢快遞包裝、易開罐、報紙等可回收、可變賣的營利性垃圾,協調和聯繫專業回收站有關人士定期進行回收,鼓勵專業機構回收舊數位產品、舊家用電器、舊電池,讓居民真切地感受到「變廢為寶」。
此外,分類的可回收管道也要簡便可行,讓所有人方便,就會養成分類和回收的習慣,對於此一政策的執行和收效,也可以見到想要的成果。
尤其當代大陸城市家庭的垃圾產生量,網路消費時代下,宅經濟的日常生活方式,成為城市治理不可忽視的角度。同時,年輕消費者的購物頻率顯著提高,也非常享受一小時內到貨這種及時性的快感。東西越買越多,很多東西買後棄置不用,廢棄包裝也越來越多,垃圾自然越來越多。如何從源頭上減少垃圾,也是執政者要去思考的課題。

(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