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3・旺報-綜合報導

2019-08-13・旺報-綜合報導
陸航太海射秀 青年突擊隊寫歷史

隨火箭首度「海飄」 試驗員平均年齡僅33歲

6月5日,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升空,完成大陸首度海上航太發射,不僅填補大陸海上發射及國際固體火箭海上發射兩者的空白,並為大陸進入太空提供全新的發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此一壯舉的幕後英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青年突擊隊,平均年齡僅33歲。

「為何要歷經千辛萬苦到海上發射?」發射成功後,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表示,相較於傳統的陸地發射相比,海上發射遠離人口稠密地區,可通過海上航行靈活選擇發射點與航落區,有效解決火箭航區、殘骸落區的安全性問題。

海上發射任務成功後,全體出海人員合影。(取自人民網)
海上發射任務成功後,全體出海人員合影。(取自人民網)

3小型貨櫃改裝指揮廳

所謂海上發射火箭,並非自海水裡發射火箭,而是將火箭矗立於大海之上,被稱為發射平台的船舶上。此次重達4萬噸的發射平台,主要由年輕的試驗隊員乘坐的保障船,拖拽至黃海海域的預定位置。
31歲的總體設計部指控系統設計師王芳,為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青年突擊隊的三位巾幗英雄之一。之前王芳與隊友的出差地點,往往為戈壁大漠、深山老林,此次卻是海洋。自火箭初登海上發射平台,至最終發射成功、返回山東海陽港口,雖僅短短4天時間,團隊卻經歷不足外人道也、難以想像地艱難。
面積約30平方公尺的海上發射指揮大廳,成為試驗隊員口中的「迷你指揮大廳」,由3個小型貨櫃改裝而成,打通中間的金屬壁板,切開4個窗口。指揮大廳裡布置10餘台電腦,火箭飛行、測試的各項資料傳輸至此;一塊50英寸的大螢幕掛在牆上,呈現火箭飛行中的影像,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貨櫃外側一律漆成白色,上面印著「中國航天」、「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等藍色大字。整個指揮大廳被放到保障船的船頭,也讓試驗隊員共同經歷人生中首度的「海飄」。

噪音干擾隊員交流

在王芳的記憶中,海上空氣濕度大,為保障各項敏感設備的穩定,指揮大廳一天24小時開著空調除濕,但室內空調運作時的「嗡嗡」聲,相較於室外船拋錨的巨大響聲,簡直稱得上是「小巫見大巫」。
至今仍讓王芳一旦想起,為之不禁莞爾的是,發射前的測試過程中,保障船繞著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腳下」的發射船兩至三公里處,不斷調整信號船頭船尾的朝向,來回多達幾十次,只為尋覓信號最佳的位置。
尋尋覓覓的過程中,位於保障船馬達上方的指揮大廳,也完全陷入一片馬達的轟鳴聲,隊員之間相互交流就只能靠「交頭接耳」或「獅吼功」。伴隨著強大的噪音,保障船的甲板、甲板上的指揮大廳,也隨之產生頻率頗高的抖動,讓桌上杯中的水,在陽光的照射下益發「波光粼粼」。
有點克難、條件艱苦的指揮大廳,依然成為試驗隊員的「最愛」──在王芳口中,此處有眾隊員最關心的數據資料,那些「飄」在海上的日子裡,偶爾由同事們口中得知「各項系統都正常」,已成大家最渴望聽到的「天籟之音」。

(記者/賴廷恆)

小靈通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簡稱「中國航天」、「航天科技」、「中航科技」,英文簡稱「CASC」,為大陸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成立於1999年7月1日。前身源於1956年成立的大陸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曾歷經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及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擁有「神舟」、「長征」等品牌。(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