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3・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13・旺報-綜合報導
月餅模文化 敘說歷史社會民俗

王來華收藏逾5000件 件件都有故事

出生自木匠世家的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院士王來華,是大陸著名的月餅模收藏家,20多年來已收藏5000多件,對他來說,這些月餅模反映出中國的月餅文化、歷史及社會變遷。

上古時期即有祭月傳統,中秋節是到漢代才普及,月餅是祭品之一。傳統上認為月餅源自漢代傳入中國的胡餅,而月餅之名來自唐朝楊貴妃在中秋節的隨口一語。

各式各樣的老月餅模子藏品。(取自今晚報)
各式各樣的老月餅模子藏品。(取自今晚報)

吃餅思親餽贈聯誼

史料中,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指的是一種隨時可吃點心食品,後來人們才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也是中秋時節親友餽贈、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有糕餅師傅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印在月餅上,月餅模開始普及。
王來華的祖父是木匠,父親也會木工,所以他從小就對木雕有好感。1996年逛天津的瀋陽道看家具時,偶然買下一塊來自山東的月餅模,長形雕花木板上有2處圓洞,刻著蓮蓬和鯉魚,讓他愛不釋手,也從此愛上月餅模,常到古玩市場搜羅;親朋好友知道他的喜好,也會幫忙留意。
除了收藏月餅模賞玩之外,王來華也找了許多相關資料,研究月餅模的歷史、製作工藝。他表示,月餅模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山西晉中平遙一帶稱為「磕磕(或殼殼)」,因餅在模具中壓實、轉印圖案後,得把模具敲幾下,餅皮脫離模具才能順利取下,「磕磕(或殼殼)」就是取自敲模具的諧音。

各種月餅模具的圖案蘊含著濃郁的中秋文化。(取自今晚報)
各種月餅模具的圖案蘊含著濃郁的中秋文化。(取自今晚報)

就地取材圖案吉祥

在北京、天津不論製作什麼糕點,所使用的模具都叫「月餅模子」。而《中國的宮廷飲食》表示,皇宮御膳房裡設有餑餑房,所以稱糕餅模為「餑餑木模」;河北滄州叫「麵花模子」,南方不稱模子,而叫「板(或版)」。
至於製作月餅模的材料有木、瓷、陶、石、金屬,尤以木製最多,且南北用料不同,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北京、天津、山東、山西用杜梨木,浙江常用白桃木、樟木,廣東、福建以龍眼、荔枝為主。
模子的圖案更是重點,大多寓意吉祥,例如葡萄、石榴是多籽植物,象徵「多子多孫」,山東則愛用蓮蓬代表相同的寓意。
外人眼中不值錢的月餅模,對王來華而言,極具價值,他不僅常應邀展出這些月餅模,也寫了本關於月餅模的專書,努力推廣中秋文化。(記者/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