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乾旱是大陸西北留給人們的普遍印象。但科學研究發現,西北正出現變暖變濕的新趨勢。
陳寶福是甘肅省民航機場集團的一名司機,長期往返蘭州市區與機場間。近幾年,他發現這段路變了。他說:「以前這70多公里路基本上都是荒山。最近幾年雨水多,光禿禿的山都變得綠茸茸。下雨的時候看去,有點南方的感覺。」
離蘭州千里之外的敦煌,乾旱的氣候使得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保存千年。然而今年莫高窟兩度因雨暫時關閉,石窟周圍的戈壁沙漠竟然長了草。
氣候由暖乾轉向暖濕
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就敏銳地關注到西北降雨量增多的情況。他後來提出西北氣候可能正由暖乾向暖濕轉型的推斷。「此後30年的情況證實了這一推斷。我們運用全球氣候模式,預測這一趨勢將持續到21世紀中葉。」
陜甘寧青等省分氣象部資料顯示,1961年以來西北呈升溫趨勢,大部降水增多。2000年後暖濕化更為顯著。以甘肅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溫攝氏0.29度,降水東西有異,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肅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攝氏 0.7度,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27.7%。
西北中西部較明顯
中科院等機構的研究顯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區尤為顯著,如新疆大部、祁連山區、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但在西北地區東部,降水增幅不明顯,部分地區甚至略有減少。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徑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現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現。
自施雅風提出推斷後,專家學者就開展了大量研究,試圖解釋為何西北會出現氣候變化。中科院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全球變暖驅動水循環加劇,可能是西北氣候暖濕化的根本原因。也有專家指出,對於西北而言,水氣主要來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隨著北極變暖,來自北冰洋的水氣也在增加。在氣流作用下,三個地方的水氣集中到西北,水氣輸送加強,西北降水增多。
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張強表示,西北地區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更敏感,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更顯著。如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10年升溫攝氏0.45度,明顯高於大陸和全球平均水準。
天降甘霖助生態恢復
西北留給人們的普遍印象是荒蕪。近年來,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綠、減少了農作物生長季旱情。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年甘肅省降水量為近60年第二,農作物主要生長季旱情為歷年最輕。2018年甘肅省植被覆蓋度為近18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積減少,沙漠邊緣外擴速度減緩,生態環境顯著恢復。
蘭州區域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韓濤表示,植被凈初級生產力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的綜合評價指標。「近20年來,祁連山區植被凈初級生產力呈波動上升,2018年達到最大。2018年指標升高面積占祁連山區總面積的39.8%。」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適種區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區移動。
看到這個商機,曾在城裡經營酒店的何甲奇返鄉創業,在海拔超1500米的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鎮建立農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脫貧。「現在高海拔地區也能種菜,錯季上市菜價高,去年收入了146萬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636.8萬元。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宗省認為,從短期看,抓住有利機會適當增加農業種植規模,對地方經濟發展有積極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氣候變化是「雙刃劍」。近年來,西北出現「旱澇並存並增」的新情況。2018年以來,黃河上游連續經歷兩個豐水年,多個水電站防汛形勢嚴峻,個別水電站洩洪數月之久。(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