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9・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19・旺報-綜合報導
以金沙書院冠名徵文 彰顯海滄史

金沙書院在歷史上非常有名,明朝時是閩南重要的文化搖籃,其發展與漳州月港有關,月港是明朝最大對外通商口岸,而台灣台南鹽水港古稱月津港,就是因漳州人從月港通航來台而得名。

▲歐洲人取得的第一張中國地圖「古今形勝之圖」。(取自新浪微博@喜鵲是村莊的標點)
▲歐洲人取得的第一張中國地圖「古今形勝之圖」。(取自新浪微博@喜鵲是村莊的標點)

月港地處九龍江出海口,明朝時一年商稅最多曾課到2萬9千兩白銀,被稱「天子之南庫」。從走私到獲朝廷指定為通商港口,商業繁盛有小蘇杭之稱。明朝東林黨後七君子之一的周起元,回到家鄉興建文昌祠,後名為金沙書院,傳承儒學興漳州文風。但歷史更迭、地域重畫,現在金沙書院舊址屬廈門市海滄區後井村。

另一段牽涉兩岸的歷史則是古地圖,傳入歐洲第一張中國地圖「古今形勝之圖」,是明朝嘉靖34年(西元1555年)由金沙書院重刻,1574年被西班牙購得,一直留存在西班牙國家檔案館,直到被台灣清華大學教授李毓中發現,並獲得重製權,再回贈復刻本給大陸。

廈門海滄區重建金沙書院,邀請到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規畫。王澍是繼貝聿銘後,第二位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中國人,對一般的建築規畫並不感興趣,但親自到海滄數次,了解在地人文風情後,慨然同意操刀。海滄區拿出國際級的水準來搭配,準備投入2億9千萬人民幣,打造建築新地標。
今年首度以「金沙書院」冠名兩岸徵文比賽,便是希望彰顯這段歷史,讓兩岸人民了解海滄的前世今生,體認到台灣許多人的祖先,都可能從金沙書院附近上船來到台灣。

(記者/洪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