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4・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24・旺報-綜合報導
佇立「石峁」4000年 「圖騰柱」走廊現

被稱為神面紋圓型石立柱 或為氏族的徽號象

據華商網報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隊隊長孫周勇日前透過電視直播表示,新發現的神面紋圓型石立柱直徑約50公分,高度近1公尺。「這個石柱並不是在石牆上發現的,而是在登台基的一個走廊裡發現的,非常顯眼。」立柱上的圖案形象本於人的造型,但予以誇飾化。

民眾在北京首都博物館欣賞唐朝將軍劉濟夫人墓誌蓋。(新華社資料照片)
民眾在北京首都博物館欣賞唐朝將軍劉濟夫人墓誌蓋。(新華社資料照片)

陶鷹顯現精神崇拜

「這些立柱有可能是圖騰柱。」孫周勇指出,由神面紋圓型石立柱的出土與保存狀況來看,「應該還矗立在龍山晚期的地面上,4000年來一直保存在原地,旁邊還有一個用來加固的石圈。」圖騰,意指記載神靈的載體,為古代原始部落信仰某種自然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並用為其氏族的徽號或象徵。

石峁遺址被大陸譽為「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之一,讓「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獲得證實之餘,也讓陝北躍居中國文明、國家起源研究的焦點地帶之一。經由電視直播,考古隊成員也提到,石峁遺址發現的大量陶片,足足裝上3、4000箱,經花費兩年多時間,已拼出超過20個,大小不一的陶鷹。經判斷可能置於皇城台登台必經之路或神廟裡,「爪子、翅膀甚至羽棱都栩栩如生,象徵著一種精神崇拜或精神信仰,體現了草原遊牧民族的特色。」

孫周勇在石峁遺址清理皇城台門道遺跡。(取自新華網)
孫周勇在石峁遺址清理皇城台門道遺跡。(取自新華網)

隋唐墓誌揭幽州史

不僅如此,石峁遺址皇城台並發現史前彩色壁畫,顏色包括紅色、咖啡色等,圖案主要為幾何紋飾;「這些壁畫說明建築等級很高,也說明石人已經具有相當的藝術修養。」目前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推出的《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有一件「神面與雙獸紋石刻」即為石峁遺址出土的文物。

此外,近年來由長時段視角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群,逐漸形成大陸的學術熱點之一,相較於「長安學」、「洛陽學」等研究已蔚為大觀;隨著墓誌的大量出土,也為研究幽州的歷史、甚至進而另開一門「幽州學」之風,提供相當充分的可行性。

幽州為古九州之一,所轄範圍在不同時期略有變動,大致包括現今的北京、河北北部、天津以及遼寧部分地區。出自大陸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蔣愛花之手,《身分、記憶、變遷:從墓誌看隋唐時期的幽州》一文,透過對隋唐時期1萬5000餘方墓誌的揀選,從中釋讀出幽州地區的墓誌約200方,加之收藏於各文物部門的墓誌實物約50方,共計20餘萬字。

蔣愛花認為,幽州地區的墓誌有其獨特之處,官員墓誌為出土數量最多的一種類型。由墓誌角度關注幽州社會的歷史變遷,具有釐定官修史書、正本清源的作用;而幽州墓誌文本中的個人表達、歷史記憶、民風描繪,尤其值得仔細解讀。(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