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世界都對非洲豬瘟病毒束手無策之際,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18日宣布,大陸科學家首次解析出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的精細3D結構。這項成果將對推動非洲豬瘟防控產生重要影響。研究團隊有關《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裝配機制》的論文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
非洲豬瘟自1921年在肯亞被發現以來,至今已近百年,但仍未研發出有效疫苗及藥物,一旦發生非洲豬瘟只有銷毀一途,造成相當大的損失。2018年8月,大陸爆發了首例非洲豬瘟疫情,是非洲豬瘟病毒首次進入中國。大陸各省市全部淪陷,對生豬養殖業和豬肉價格造成嚴重影響,造成超過千億人民幣的損失。
研究時間不到一年
非洲豬瘟疫情在大陸爆發後,從2018年12月起開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團隊和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微生物所、武漢病毒所、南開大學等單位,對非洲豬瘟病毒顆粒和相關抗原分子展開基礎科研、臨床檢測,以及高效疫苗等多方面的聯合攻關研究。
據研究團隊介紹,科學界並不清楚非洲豬瘟這種病毒的生命週期是什麼,也不清楚它所引起的肌體免疫機制,連它有多少種蛋白也不清楚,更不知它怎樣入侵、怎樣複製,是一個世界難題。此次,他們成功分離出國內正在爆發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發現,非洲豬瘟病毒「尺度巨大」。
解析病毒獨有結構
在團隊2013年以來,解析的4類30餘種全病毒原子解析度的結構中,他們採用單顆粒3D重構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3D結構,闡明了非洲豬瘟病毒獨有的5層結構特徵,病毒顆粒包含3萬餘個蛋白亞基,組裝成直徑約為260奈米的球形顆粒,是目前解析近原子解析度結構的最大病毒顆粒。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馮忠武說,這項研究是「應國家之所需,急國家之所急」。該研究為揭示非洲豬瘟病毒入侵宿主細胞,以及逃避和對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為安全高效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礎。
據步志高透露,大陸研製的非洲豬瘟疫苗已經完成實驗室研究階段,主要的實驗資料和結論已經得到,正在接受同行專家的評估。(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