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陸服務業、數位化兩者加速融合,一批與網路相關的「新奇特」職業,包括寵物託管師、電競營運師、創客指導師、漢服造型師等紛紛湧現,並共同呈現出「三高」特點:更高學歷、更高收入、更高要求。學者日前提出建議,應將新職業就業族群的合法權益,透過法律層面予以落實、保障。
所謂新職業,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未收錄,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已有一定規模的從業人員,且具相對獨立成熟專業、技能要求的職業。大陸國家資訊中心數據顯示,去年共用經濟市場交易額為2兆9420億元(人民幣,下同),平台員工數為598萬;共用經濟參與者人數約7.6億人,當中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500萬,由此可窺得新職業發展一角。
擇業青年不拘傳統
由21世紀經濟研究院聯合美團、智聯招聘共同發布的《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指出,新職業從業者的「三高」特點,首先是「更高學歷」,近七成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其次為「更高收入」,24.6%平均月收入破萬,5.64%月薪2.5萬元以上;再者是「更高要求」,高達71%參加過職業培訓。
美團研究院院長來有為表示,新一代擇業期青年顯然不同於父輩,秉承自由而專業的精神,不拘泥於傳統擇業觀念,「他們自由、自信、自驅,崇尚專業主義。」新職業與就業概念諸如「斜槓青年」、「數碼游牧民族」、「零工經濟」等也就應運而生。
產業轉型催生新職業
以33歲的上海民眾蔡玉波為例,擔任數年流浪動物救助志工後,選擇投入聞所未聞的「寵物託管師」行列。上門的為短期在外的客戶餵養貓狗等寵物,單次收費100至200元不等,「剛開始訂單不太穩定,慢慢累積客戶後,如今一天有兩三單,月收入保持在6000元以上。」
又如身為「旅遊體驗師」的柯樂樂談起,社會各界對新職業的知曉度、認同度目前較低,不少新職業從業者難免感覺本身「不入流」,甚至低人一等,期盼相關部門對新職業賦予更多關注。對此,來有為建議,可透過將標竿型新職業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等方式,逐步提升新職業社會形象。
新職業為產業轉型升級的產物,時間自由、收入高、靈活度大等因素,吸引不少網路世代躍躍欲試。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教授佟亞麗認為,時下一些新生代求職者不喜歡上班打卡、固定的工作場所、規定的工時長,以及公司的科層制管理;更願意投身新興職業,也折射出就業觀的變化與社會發展的進步。
然而新職業也容易成為社會、市場管理,乃至社保「忽視的角落」,有待政府提供正確引導、多方支持,為新職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佟亞麗建言,應在法律層面,將新職業就業族群的合法權益加以落實,替從業者面臨勞動糾紛時提供保障,規範企業或平台按規定替員工辦理社會保險,讓社會保障體系更趨完善。
(記者/賴廷恆)
小靈通 新職業
據大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鑑定中心」標準處副處長劉永澎指出,新職業是指經濟社會發展中已經存在一定規模的從業人員、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職業技能,在1999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未收錄的職業。
新職業具有以下特性:一是目的性,即有人專職從事此業賴以謀生;二是社會性,即為他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三是規範性,即合乎法律規範;四是群體性,一般要求有不少於5000名從業人員;此外要求有穩定性和獨特技術性。(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