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馬王堆辛追夫人墓出土距今已超過2000年的文物,其中出土的三件織品,世界上現存最早、最輕薄的漢代素紗單衣;有「西漢時裝界愛馬仕」之稱的印花敷彩紗絲綿袍;以及可防蚊蟲,一覺到天亮的保健枕套,經過大陸南京雲錦研究所設計中心的研究團隊,從古物及文獻找線索,以現代科技搭配傳承千百年的手工藝,成功仿製古物。
辛追夫人的素紗單衣薄到可以「透視」,重量僅49公克,等於10張A4紙重,比一顆約70公克重的雞蛋還要輕。1972年出土至今,無人仿製成功,主因居然是現代蠶寶寶太肥,吐的絲太重。
日織10公分 耗時1年半
研究人員最後找到比現代蠶絲更細,纖度為11旦的三眠蠶絲寶寶吐絲,用電腦測繪、還原衣服的紋樣,再由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建順指導織娘,花1年半以每根僅髮絲1/4的蠶絲織出素紗布。
楊建順說,這個絲線是頭髮絲的大概1/4,製造起來要細心。一旦有差池就可能導致絲線斷頭,前功盡棄,「為此我們花了三個月時間練習手感」。即使這樣,他們每天也只能織出10公分的面料,相當於一小時只能織一公分。最終耗時一年半才完成素紗的織造。
至於辛追夫人最愛的印花敷彩紗絲綿袍,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印花與彩繪相結合的絲織品,證實文獻有關「畫衣」、「畫文」的可靠性,反映出漢代印染加工技術的高超,也是古代彩繪工藝中少有的珍品。
衣上印花 人工繪製
在南京雲錦研究所設計中心經理、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楊冀元看來,仿製印花敷彩紗絲綿袍比素紗單衣更難,因為要在素紗上用印花工藝,連印帶繪描繪出7層色彩圖案。由於年代久遠,顏料出現滲透,在素紗底層形成了有規則的暈,呈現出歷史的滄桑感,這個顏色經過多次實驗才調配成功。
此外,每一層的紋樣非常細小,繪製要有極大的耐心。要在素紗面料上,使用印花工藝,由團隊一筆一筆繪出上千個、7層色彩細緻的花樣,每一層的紋樣非常細小,考驗工作人員耐心。
黃褐絹地「長壽繡」藥枕則是先織出3種不同花紋的絹料,再以人工刺繡。楊冀元說,表面上看就是黃褐色的布料上繡了橘紅色的茱萸紋。實際上,茱萸紋周圍有一層肉眼難以觀察到的暗紋,要通過顯微鏡才能看到。
藥枕共三種面料組成,兩端的枕頂用絨圈錦,上下兩面為經錦,而兩個側面則用「長壽繡」香色絹,三種不同的面料的製作工藝均不同,看似一件小小的枕頭,裡面包含的技術參數數不勝數。(記者/林永富)
小靈通 辛追夫人
辛追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出生地不詳,生於秦始皇五年(西元前217年),死於漢文帝十二年(西元前168年),享年50歲。1972年出土於原長沙市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1號墓。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部分關節可以活動,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濕屍,也是具體表現中國漢朝上層社會文化、生活的活體見證。(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