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7・旺報-綜合報導

2019-11-27・旺報-綜合報導
月球坑洞奧祕 嫦娥玉兔續航再探

陸探索「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

當地時間25日,英國皇家航空學會2019年度頒獎典禮於倫敦舉行,大陸的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獲得本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此一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成立153年來,首度向大陸頒發獎項,由大陸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率同嫦娥四號任務團隊代表出席領獎。

馮.卡門撞擊坑。(取自中國科學報)
馮.卡門撞擊坑。(取自中國科學報)

贏得此一殊榮的前夕,適逢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公布完成「雙三百」突破的捷報──玉兔二號月球車結束月夜休眠期,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恢復月面工作,進入第12個月晝工作期。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工作時間已突破300天、邁入322天;玉兔二號月球車行駛里程也衝破300公尺、達到318.62公尺。

研究艾肯盆地物質

不僅如此,運用「玉兔二號」數據展開的科學研究也大有斬獲。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機構組成的團隊,於《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發表論文,揭開嫦娥四號著陸區馮‧卡門撞擊坑地形的演化歷史,有助於認識此一區域的地質演化歷史、物質來源。
玉兔二號月球車開工以來,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行星遙感團隊,與澳門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通力合作,利用月球車立體相機近距離取得的高解析度影像,研究著陸區形貌及其形成過程。
月球南極的艾肯盆地,為星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盆地,演化過程一直備受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邸凱昌研究員表示:「前人研究推測,南極艾肯盆地形成過程中可能挖掘出了月球深部物質,即下月殼甚至上月幔的物質。」

嫦娥四號著陸器。(新華社資料照片)
嫦娥四號著陸器。(新華社資料照片)

濺射物來自月球深部

嫦娥四號著陸器攜帶玉兔二號月球車,選在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登陸,完成人類探測器首度於月球背面著陸,正為探索此一區域諸多未知的奧祕。論文整體勾勒出馮‧卡門撞擊坑地形的演化歷史過程,最初充填深部的玄武岩,再先後疊加來自艾德勒、芬森坑的濺射物,以及大量的小撞擊坑。
由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林楊挺提出的結論:玉兔二號所分析的月壤,基本上與下伏的玄武岩無關,主要是來自芬森坑濺射物,或有少量艾德勒坑濺射物的貢獻。
邸凱昌進一步指出,馮‧卡門撞擊坑的數值模擬顯示,來自芬森坑、艾德勒坑的濺射物,在嫦娥四號著陸點的厚度分別約為30、35公尺,「濺射物厚度累計值與著陸點與馮‧卡門坑底玄武岩的高差一致,說明在玄武岩基底之上確實疊加了這兩層濺射物。」
邸凱昌並提到,芬森坑、艾德勒坑為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形成之後,經撞擊、挖掘而形成,內部並不具有後期玄武岩的填充,「因此這兩個坑內部物質及其濺射物,實際上是月球深部物質。」(記者/賴廷恆)

小靈通 馮‧卡門撞擊坑

又稱馮‧卡門環形山,為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巨大的古撞擊坑,約形成於45.5至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得名自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師暨物理學家「西奧多‧馮‧卡門」(1881至1963年),1970年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2019年1月3日,大陸嫦娥四號探測器在馮‧卡門撞擊坑,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