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5・旺報-綜合報導

2019-12-05・旺報-綜合報導
陸科研助孕 喜迎大熊貓寶寶

陸專家李德生致力人工繁育 揭幼仔弱小原因

截至2019年11月,大陸圈養大熊貓(台稱貓熊)種群數量已達到548隻,其中臥龍自然保護區的圈養大熊貓約占60%。過去許多人不解,塊頭那麼大的大熊貓,為什麼初生幼仔出奇的弱小?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熊貓專家從一個突發奇想中,解開了謎題。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剛出生的大熊貓寶寶。(新華社資料照片)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剛出生的大熊貓寶寶。(新華社資料照片)

學獸醫專業的李德生,1994年畢業時主動申請到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工作。那時,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環境閉塞、交通落後。李德生說,「先後有100多名大學畢業生來到這裡,但最後留下的只有6名。」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建立了大熊貓人工繁育、放歸監測等技術體系,填補了多項研究空白。

假孕現象十分常見

1999年,李德生前往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參與合作研究,這家動物園的動物超音波診斷技術世界一流。當時李德生想,「這技術可否解決大熊貓『假孕』的問題?」大熊貓「假孕」是常見現象,沒懷孕的大熊貓,會出現疑似懷孕症狀,如減食、喜歡懷抱著物品模仿帶仔等行為。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內,飼養員餵食大熊貓。(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內,飼養員餵食大熊貓。(新華社資料照片)

李德生帶領團隊經過3年的時間,對20隻大熊貓進行了超音波妊娠監測。受孕大熊貓對超音波檢查極其敏感,出現煩躁行為。有一次,躺臥在壓縮籠裡做妊娠檢查的大熊貓「妃妃」,突然探起身抓向李德生,李德生和同事被輕度抓傷和咬傷。最終,他們揭示了大熊貓出生時體積極小、甚至像個早產兒的奧祕。雖然雌性大熊貓懷孕期最長的能達到320多天,但胚胎著床後的實際發育時間僅有15天到21天,這是首次從影像學上證實大熊貓初生幼仔出奇弱小的原因。

四川臥龍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大熊貓在樹上享受陽光。(中新社資料照片)
四川臥龍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大熊貓在樹上享受陽光。(中新社資料照片)

愛心飼養讓彼此信任

2005年,李德生開始負責大熊貓的繁育工作,他提出「愛心飼養」的理念,並推行愛心飼養管理。飼養員開始和大熊貓進行眼神、肢體交流,有時甚至四肢著地,跪著和大熊貓「面對面」逗樂。那一年出生的大熊貓寶寶有16隻,此後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2008年5月23日汶川地震後,大陸武警在臥龍保護中心將大熊貓抬離損壞的圈舍。(新華社)
2008年5月23日汶川地震後,大陸武警在臥龍保護中心將大熊貓抬離損壞的圈舍。(新華社)

李德生表示,「愛心飼養讓大熊貓對人產生了信任,不用打麻醉針,也能很好地配合採血等多種檢查。」他認為,人會覺得孤單,大熊貓也會寂寞。每天早上7點剛過,李德生便和同事穿好衛生隔離服,進入大熊貓的「宿舍」忙起來。「擔心大熊貓早上起來沒有吃的、沒有人陪、心裡難受,我們就提前上班。」
愛心飼養產生了顯著效果,在非麻醉狀態下,大熊貓能放鬆地接受多項醫學檢查和繁殖研究工作。「即使你在外面受了氣,心情不好,跟大熊貓在一起的時候也必須開心起來,因為牠能感知你的情緒,會受到你的影響。」李德生說,經過多年的陪伴,自己已經和大熊貓成為一家人。

汶川地震 專家涉險搜救

在大陸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25年的李德生,回憶和大熊貓相伴的這些年,有兩件事令他印象特別深刻。
2007年,一場細小病毒襲擊了臥龍自然保護區的核桃坪大熊貓圈養種群,10隻大熊貓相繼感染。病毒傳染性極強,大熊貓出現嚴重腸炎、失血、休克等病危症狀。李德生分析並提出了方案,對感染大熊貓採取隔離治療措施,並大膽推測,要先控制住出血才有可能解決危機。經過近5個月的救治,多隻大熊貓慢慢痊癒。
2008年,發生汶川大地震,臥龍保護區的多隻大熊貓因為圈舍毀壞而逃散。李德生加入搜救大熊貓行動,和同事們冒著餘震堅守在山裡。兩周後,逃散的懷孕大熊貓「茜茜」被發現。李德生迅速帶領一隊人員,將「茜茜」從懸崖峭壁救回。回程中,李德生一行人遭遇餘震,差點失足滑下山崖。
李德生記得,當年7月6日「茜茜」的雙胞胎寶寶「平平、安安」平安降生,看著暖箱裡粉嫩的大熊貓幼仔,他感到此前的一切付出都值了。(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