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3・旺報-綜合報導

2019-12-13・旺報-綜合報導
「骨笛」穿越時空 吹響8000年前樂章

河南華夏古樂團 耗費十幾年製作骨笛

曾在大陸紀錄片《國家寶藏》大出風頭的賈湖骨笛,讓不少觀眾為祖先的智慧所折服,感嘆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作為河南省博物院9件鎮館寶之首的賈湖骨笛,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如今,有專家致力讓賈湖骨笛「復活」,還原八千年前的聲音。

賈湖骨笛。 (取自微博@崧下問童子)
賈湖骨笛。(取自微博@崧下問童子)

從1986年到2013年間,河南賈湖遺址共出土40多支骨笛,在八千多年歲月侵蝕下,笛身仍晶瑩亮潔,上面整齊排列著7個小圓孔,皆以鶴類禽鳥中空的尺骨製成。其中最完整的一支,通體油光發亮,推測它曾被先民長期把玩。

用鷹或禿鷲骨製成

賈湖骨笛剛出土時,專家們用它吹奏了一曲民歌《小白菜》以測音,這是世人第一次聽到如此遠古的樂器聲,骨笛的音階結構、保存完整度都堪稱奇蹟,聞者無不動容。「賈湖骨笛的出土,將中國音樂史的起源提前到了8000多年前。」曾任賈湖遺址發掘領隊的張居中說。
成立於2000年的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啟了骨笛復原之路。2006年加入樂團的賀小帥,是大陸為數不多的骨笛演奏者,「我最早吹的笛子是樹脂材質,後來是骨粉,太醜氣了!很不甘心,我經常想,就沒有真正的骨頭嗎?」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華夏古樂團團長霍錕,他說,「高度還原賈湖骨笛面貌,讓現代人聽到遠古的迴響,顯得很有價值。」然而,難度比想像的還要大。賈湖骨笛以仙鶴尺骨為材料,但丹頂鶴在現代屬於瀕危物種、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用牠的骨頭幾近奢望。

這些年來他們想遍了奇招,聯繫各地收藏者,也去飯店後廚翻找,直到2016年,一位製作藏族鷹笛的手藝人,給了古樂團幾根骨頭,來自草原上自然死亡的鷹或禿鷲。其中一根形狀大小都和賈湖骨笛接近。
有了骨頭,樂團又花了兩年尋找製作骨笛的師傅。最終,一位南京的笛簫製作師答應試試。師傅先打通骨頭的關節,把纖維掏出來,打磨成中空、光滑的骨管,再根據賈湖骨笛的音樂參數,做第一個吹孔,試著吹響,接著打孔、校音。
「製作過程只有三、四個小時,準備工作卻有十幾年。」賀小帥全程參與了這次製作,儘管仍有瑕疵,但音色已十分接近賈湖骨笛。

5000年前的陶塤。 (新華社資料照片)
5000年前的陶塤。(新華社資料照片)

致力重現古樂風華

除八千多年前的骨笛,華夏古樂團還復原了五千年前的陶塤、四千年前龍山的特磬、三千年前夏王宮的銅鈴,到兩千多年前的兩周鐘鼓磬瑟、管簫琴笙。根據歷代樂譜、文獻和民間音樂遺產,編譯、創作了100餘首古風樂曲,為實現音樂考古舞台化展示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華夏古樂團首任團長、前河南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李宏說,河南博物院的音樂文物豐富,構成了完整的中國音樂文化鏈條,最有條件「活化」。(記者/王曉鈴)

河南賈湖遺址,考古人員在發掘現場工作。 (新華社資料照片)
河南賈湖遺址,考古人員在發掘現場工作。(新華社資料照片)

小靈通 賈湖遺址

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是大陸新石器時代前期一處重要遺址,距今9000年至7800年,於1960年代初發現,1980年以來進行多次發掘。考古人員在遺址中發現人工栽培水稻的遺存,證明黃淮流域是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在龜甲、石、骨上發現了契刻符號,極可能是漢字的濫觴;還相繼發現40多支骨笛,為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