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4・旺報-綜合報導

2019-12-14・旺報-綜合報導
文物進廠維修 「3D列印」巧手造零件

陸國博文保院 「科技+傳統」讓修復更順利

距離大陸國家博物館不遠處,有一座小院,是大陸國家博物館文保院的所在地,有143萬件文物在這裡進行修復和保護,文保院對於歷史文物的保護除了有雷射清洗機等高科技設備,現在也利用「3D列印技術」,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以前傳統的複製和修復方法,修復文物需要進行翻模、鑄造,但依照現在的保護理念,不再允許對文物進行翻模,因此,文保院採用了「3D列印技術」,對文物先進行雷射3D掃描,建模後再進行3D列印輸出,最後結合傳統的技藝完成文物的複製或修復。

12月3日大陸國博文保院,修復師在修復西藏博物館藏羅漢拓片畫作。(新華社)
12月3日大陸國博文保院,修復師在修復西藏博物館藏羅漢拓片畫作。(新華社)

大陸國家博物館文保院修復師王博說,最近他正在修補一幅西藏博物館館藏的羅漢拓片畫作,上面有一片片輕薄的紙片,他在三個多月前接手了這幅清乾隆年間的拓片,是用西藏唐卡的形式裝裱,畫作被直接貼在布上,但是布和紙的韌性是不一樣的,長年累月地被捲起、展開,拓片紙上就被磨損出一道一道細小的裂紋,露出斑斑點點的淡黃色襯布。

大陸國博文保院靠3D列印輸出,並結合傳統技藝修復青銅器,圖為示意圖。 (新華社資料照片/設計畫面)
大陸國博文保院靠3D列印輸出,並結合傳統技藝修復青銅器,圖為示意圖。(新華社資料照片/設計畫面)

復原古畫 講究選紙

為了找到在色澤和質地上與原畫最為相近的紙,他嘗試很多方法,首先要選墨,保證光澤、色澤一致;選紙更有講究,宣紙拓完之後會分層,他專門找廠家訂製了一種像棉連紙一樣薄的紙,但是非常有韌性,利於文物日後保存。
修補前的前置作業就需要下很大的工夫,但開始修復更是難上加難,王博要將裂紋翹起來的部分用鑷子一點點挑起來,再用膠平整得回貼,然後才正式開始填補裂紋,填補時要根據裂紋的破口大小,將整張的紙撕成一片片直徑不到1公分的紙片,再將細碎的紙片補回到原畫上,王博說,由於紙片太輕太小,他連氣都不太敢喘,所以他都戴上口罩,避免將紙片吹散。如此精細的工作,極其考驗修復師的耐心,三個多月過去,這幅畫作的修復工作才完成了一半。
此外,隨著「後母戊鼎」、「偶方彝」等文物的保護修復,使得金屬器物修復成為文保院的金字招牌。與書畫修復不同,青銅器修復師在修復前,需要進行資訊採集、取樣、清洗、焊接、調色、補配等工作。

禁止將青銅器翻模修復

每年都有大量來自全大陸各地的青銅器送進文保院修復,由於這些器具大多出自商周時期,歷史久遠,渾身銅綠,存在斷裂、殘缺、腐蝕、硬結物、層狀堆積等多種損害,所以,所有文物在修復前需要先做檢驗,透過對文物的分析檢測,修復師根據文物的性質,制定相應的保護修復方案,專家評審通過後,才開始正式保護修復。
對於這些文物的修復,文保院除了有雷射清洗機等高科技設備,現在還開始使用「3D列印技術」。相關負責人說,各個青銅器的保存狀況均不同,很多青銅器表面具有複雜的裝飾工藝,涉及鎏金、錯金銀、寶石鑲嵌、彩繪等形式,按照以前傳統的複製和修復方法,需要修復師對文物進行翻模、鑄造,但是現在的保護理念不再允許進行翻模,因此,文保院採用了3D列印技術,對文物先進行雷射3D掃描,建模後再進行3D列印輸出,最後結合傳統的技藝完成文物的複製或修復。(記者/林至柔)

小靈通 大陸國家博物館文保院

文物保護是大陸國家博物館重要組成部分,負責館藏140餘萬件文物的保護修復。2018年,大陸國家博物館進行工作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組織重構,在其原本的文物科技保護部與藝術品鑑定中心科技檢測室的基礎上組建文保院。 (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