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7・旺報-綜合報導

2019-12-17・旺報-綜合報導
海歸碩士「彈棉花」 年銷880萬

陸青推手工棉被品牌化 不讓祖傳手藝消失

來自蘇州的蔣曉棟有兩個相去甚遠的身分,既是海歸碩士,也是手工彈棉工藝推廣者。他在回國後選擇了幫「彈棉花」16年的母親黃翠萍把這項式微的手藝發揚和傳承下去。如今,這項「彈棉花」手藝已經被蔣曉棟變成了一項年銷售額2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約新台幣880萬元的生意。

12月13日,在蘇州市手工藝品創新創業大賽上,來自張家港的黃翠萍和蔣曉棟母子帶來的手工藝品,在一眾蘇繡、核雕、漆藝、蘇扇中顯得格外淳樸。他們帶來的是一把宛如長弓的木質器具,這把「弓」是一把彈棉花的彈弦。

湖南一家彈棉花被的小店,工人在拉線整紗。 (中新社資料照片)
湖南一家彈棉花被的小店,工人在拉線整紗。(中新社資料照片)

彈弦震動使棉被柔軟

「我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大家重新用現代的眼光看待『彈棉花』這種傳統工藝。」蔣曉棟今年33歲,自小深受母親的影響,蔣曉棟對手工棉被有著很深的情感,去美國讀書時,他的行李裡也有母親彈的棉被。
2012年,蔣曉棟在美國拿到了金融學碩士學位後回陸發展,負責一家企業出口貿易業務。由於母親黃翠萍教育程度不高,他常常幫忙宣傳和講解「彈棉花」工藝,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內行人」。
2018年年底,蔣曉棟決定正式對祖傳的彈棉絮技藝進行推廣,註冊了品牌,也開始對自家彈的棉被品牌化運作。今年一年銷售額有200多萬元,明年預計達到300萬元。
黃翠萍表示,「彈棉花」是蔣家從清光緒年間至今代代傳下來的手藝,自己的手藝是跟丈夫的姐姐學習的,目前公認的傳統彈棉花4個步驟包括敲彈、牽紗、打磨、縫製,全部都是手工完成的。
其中,敲彈工藝是整個手工棉被的靈魂,利用彈弦的震動使棉花纖維打開,形成豐富的蓄熱空間。再將整床棉花作為整體進行細緻的敲彈,使得手工棉被蓬鬆柔軟。整個過程要敲彈7000多下,背面會被3000多根牽紗的紗線固定,最終經過打磨和縫製,歷經3個小時,才能完成一條被子的製作。

新疆烏魯木齊一棉花田裡,農民在採棉花。(新華社資料照片)
新疆烏魯木齊一棉花田裡,農民在採棉花。(新華社資料照片)

設講座讓年輕人認識

蔣曉棟說,自己並不會「彈棉花」,但知道所有技術細節,一個熟練的手藝人,需要花兩年時間來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技術。這種漫長的學習和練習時間也是「彈棉花」手藝難傳承原因。
蔣曉棟想讓年輕一代重新認識傳統手藝,今年已為手工彈棉技術申報了蘇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黃翠萍開設了「手工彈棉技藝展示館」,有空就給學校的孩子們做知識講座,並且與民宿、自媒體、短片等貼合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渠道合作推廣。
棉被日常被套在被套裡無法展示,加上很多人覺得已經過時了,作為一項手工藝在推廣上難免吃虧。但在蔣曉棟看來,「彈棉花」像刺繡、竹編、漆器一樣都是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代表,元代王禎《農書·農器·纊絮門》中就有對「彈棉花」的記載,歷史十分悠久。

海歸去標籤助多元發展

海歸碩士、海歸博士,在大陸社會成了標籤,被歸類於一種特殊族群,出國唸書如鍍金,社會對光環有期待,於是海歸的就業狀態更加引人注目。
根據大陸教育部的統計,2018年度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51.94萬人,首度突破50萬人,創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最高。隨著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回陸,海歸的就業壓力也相對越來越大。
其實,面對這股「海歸潮」來襲,社會更應以平常心待之,海歸人士才能有多元發展的可能性。以近日大陸一則新聞「海歸碩士彈棉花 年銷200多萬元(人幣)」為例,主角身分既是海歸碩士,也是手工彈棉工藝推廣者,他曾備受質疑何必推廣「代表落後」的手工藝。然而,正是他出國讀書開闊視野,能善用網路及異業結盟的行銷方式,改善岌岌可危的手工藝,有了豐厚利潤,並且改變刻板印象,成功傳承給年輕一代。
海歸碩士不設限,將古老的「彈棉花」談出一條康莊大道。讓海歸去標籤,才能更有揮灑空間。(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