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0至2010年,近40年時間,大陸約有8310條冰川完全消失,冰川面積減少達1萬2442.4平方公里、超過冰川總面積的兩成。不僅對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敲醒「白色警鐘」,也可能對大陸、亞洲乃至全世界的氣候造成重大影響。
冰川,堪稱氣候變化的記錄器、預警器。大陸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顯著「發育」的國家,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第三極」,更是除南北兩極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冰川富集地區。但2016年西藏阿里地區的阿汝冰川,兩度發生冰崩事件;去年藏東南地區雅魯藏布江色東浦溝,也發生過兩次冰崩堵江事件。
西藏冰川萎縮面積最大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郭萬欽指出,修訂版的中國第一次冰川編目顯示,大陸總計擁有冰川4萬8410條,總面積6萬506平方公里;最新版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則顯示,2010年前後,大陸總計有冰川5萬3778條,總面積4萬8063.6平方公里。
兩相比較,全大陸的冰川面積共計減少1萬2442.4平方公里,占冰川總面積的20.6%。當中冰川面積萎縮幅度最大的首推西藏自治區,整體減少7680.7平方公里,萎縮幅度達27.7%;雲南省則為冰川萎縮速率最快的省分,冰川總面積減少達28.2%。
郭萬欽指出,大型冰川的退縮為大陸全國冰川面積大幅減少的主因;8310條消失的冰川,以小型冰斗、冰川及懸冰川為主。「冰川面積縮小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冰量的變化反映冰川水資源的損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研究院研究員陳仁升則強調,冰川宛如一座「固體水庫」,對河川徑流具有重要的補充、調節作用。
應建立冰川災害監測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冰凍圈不僅為大陸與周邊國家重要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更扮演著「一帶一路」乾旱內陸河流域的水塔,孕育流域中的眾多人口。全球暖化導致冰凍圈快速變化,也對大陸尤其是西部地區的水文過程、水資源,產生相當可觀的影響。
也因此2016、2018年,西藏地區陸續發生的多起冰崩事件,絕對不容忽視。極大陸型、海洋型兩類冰川先後發生冰崩,顯現出青藏高原的冰川整體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冰川災害發生的範圍也正持續擴大。大陸應建立完善的冰川災害監測預警體系,關注其可能對大陸、亞洲,以及全世界氣候產生的相關效應。
(記者/賴廷恆)
旺報觀點
「亞洲水塔」保衛戰 陸須嚴陣以待
大陸青藏高原冰川融化、消失的「白色警鐘」,連同「亞洲水塔」拉警報、儲水量正在減少,雙雙進逼下;包括大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全球30多億人口的生存用水,都將因此受影響。學者專家「危機即將來臨」的預警,不僅引發全球76國的關注,大陸也嚴陣以待,推出號稱「第三極水塔」的因應計畫。
被譽為「世界屋脊」、「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承載著地球上除南北兩極之外最大冰川群,又有「亞洲水塔」之稱;近5萬平方公里、不流動的水資源,更像是一座「固體水庫」,流域中孕育著占全地球40%、30多億的人口。但在全球暖化的氣候大趨勢下,「亞洲水塔」正面臨冰川融化、前所未有的極大挑戰。
有鑑於「白色警鐘」已然響起,7月間在北京舉行的「亞洲水塔國際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地、50位相關領域的知名科學家齊聚一堂,共同發出「第三極水塔計畫」專案倡議,號召相關國家針對「亞洲水塔」,制定國際合作方案。大陸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即為「第三極水塔」的積極倡導者。
不容諱言,大陸目前對冰川災害的研究尚嫌薄弱,除加強冰川普查、「體檢」工作外,更應建立完善的冰川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第三極水塔計畫」也已由大陸,推向中亞、南亞、中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組建近40處野外的觀測基地。畢竟「亞洲水塔」攸關30億人口的生存問題,必須未雨綢繆、共謀大計。(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