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熱播的電視劇《慶餘年》,不僅劇紅、角色也紅。二皇子李承澤祈年殿夜宴前吃頓火鍋,先墊墊底的一幕,既圈粉無數,也贏得全劇「最佳吃播主」的封號。「如果二皇子請范閑吃一頓火鍋」,「菜單」將會包括哪些菜色,近日也成為大陸網友熱議的話題之一。
認真探究起來,時下民眾吃火鍋,手拿菜單得先選鍋底,麻辣、老四川、番茄、菌菇、咖喱等應有盡有;但在《慶餘年》二皇子的年代,就只有清湯鍋底一種選擇。辣椒、番茄傳入中國,均在明朝中後葉之後;辣椒成為火鍋底料的一員,至少已是清朝後期。
3千年前有溫鼎
「吃貨」觀眾緊盯著電視螢幕,對著《慶餘年》裡的那頓火鍋垂涎三尺之餘,不禁好奇起火鍋的前世今生。若由「自帶加熱火源」來論,古人吃火鍋的歷史可溯及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考古學家在多地均發現一種可加熱的「溫鼎」,下有可盛放炭的金屬盤,被視為古代火鍋最早的雛形。
中國人吃火鍋的靈魂所在,一字記之曰「涮」。史籍中最早關於涮火鍋的紀錄,出自南宋末年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一書,距今未滿千年。林洪為宋高宗紹興年間(1137-1162年)進士,某日至武夷山拜訪隱士饒止翁(人稱「止師」),頭一次吃到炭火爐上架著湯鍋的涮兔肉,當場讓林洪「吃貨」也瘋狂。
道光出現麻辣鍋
數年後,林洪又在臨安友人楊泳齋家中的筵席,與此一美味重逢,讓他興起賦詩一首:「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醉憶山中味,都忘貴客來」;並因涮成的肉片,色澤猶如雲霞般,林洪為其取名為「撥霞弄」。林洪筆下並提到,肉下鍋前需在用酒、(菜或肉)醬、(花)椒等製成的調味汁裡浸泡一番,吃時再隨意蘸些料汁即可。
至於吃火鍋蘸芝麻醬,從清朝末年或民國時期才開始。乾隆年間起,貴州地區開始大量食用辣椒;正宗的重慶麻辣火鍋出現時間更晚,大致為清代道光年間。清末北京民間流行銅鍋涮羊肉,用清水銅鍋,鍋底頂多放點蔥段、薑片、口蘑絲;由於湯底簡單,芝麻醬裡摻上紅腐乳、韭菜花、辣椒油,也就擔起調味的重任。(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