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旺報-綜合報導

2020-03-19・旺報-綜合報導
挖到寶 中原首現貴族葬器「玉溫明」

漢代事死如生 有在死者面部放置玉覆面的葬俗

河南省洛陽市一座西漢大墓出土的若干圓形玉璧、帶孔玉片和金絲等,近日被大陸考古人員「驗明正身」,證實屬於一種獨特的古代葬器——溫明。這種具有明顯地域特徵的器物,在中原地區為首次發現。

▲出土若干圓形玉璧、帶孔玉片和金絲等,近日被考古人員證實屬於獨特的古代葬器「溫明」。(取自新浪微博@放風箏43785)
▲出土若干圓形玉璧、帶孔玉片和金絲等,近日被考古人員證實屬於獨特的古代葬器「溫明」。(取自新浪微博@放風箏43785)

「溫明」即溫暖明亮之意,漢代講究事死如生,除了衣食住行,人們還希望將人世的光明和溫暖帶入死後世界,所以用玉璧、銅鏡等在當時象徵光明之物來製造器具,戴在死者頭上。

最早記載於《漢書》

關於溫明的最早記載,見於《漢書‧霍光傳》。西漢權臣霍光死後,皇帝和太后「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東園溫明,皆如乘輿制度」,規格極高。根據描述,溫明形狀像一個方形的桶,裡面帶有銅鏡,其中一面開口,罩在死者頭上。
溫明作為葬具來記述,東漢人服虔的解釋是:「東園處此器,形如方漆桶,開一面,漆畫之,以鏡置其中,以懸屍上,大殮並蓋之。」《後漢書》中未見,《三國志‧魏書》中有一處,《晉書》、《魏書》、《南史》、《北史》中多見。記載最晚的是在《舊唐書》中。
「西漢時期有在死者面部放置玉覆面、七竅塞及溫明的葬俗。根據散落在死者頭部周圍的玉璧分布位置及帶有穿孔方形玉片,我們推測有可能是玉溫明。」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研究室主任薛方表示。
洛陽這座西漢大墓,出土隨葬品種類豐富且等級較高,此前曾出土過一件裝有約7斤液體的青銅壺,液體被證實為礬石水,即古人眼中的「升仙藥」,備受世人關注。隨著主墓室整體搬遷至實驗室繼續清理,溫明這件葬器也逐漸被揭示出來。

墓主生前社經地位高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西漢大墓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潘付生說,「最初在棺內發現圓形玉璧、帶孔玉片和中央有一面銅鏡的玉璧時,我們認為僅僅是一些隨葬品。」這些玉璧集中在墓主頭部以及胸腹部位置,排列比較整齊,雖然有些疑慮,但結合罕見出土物等獨特現象,就認為這可能只是墓主獨特想法的表現。

▲「溫明」這種具有明顯地域特徵的器物,在中原是首次發現。(取自新浪微博@放風箏43785)
▲「溫明」這種具有明顯地域特徵的器物,在中原是首次發現。(取自新浪微博@放風箏43785)

也有人推測它們是散落的溫明部件。由於帶孔的玉片方正平整,不太可能是玉覆面,而且四角帶有孔洞,應該是用來編織在一起。但因為沒有發現線或繩,研究人員一直不敢確定。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在墓主頭部位置發現大量金絲,疑問也就被打消。
「那些玉片通過金絲編織在一起,覆蓋於溫明表面,就組成這個玉溫明。」潘付生表示,溫明多出現在江淮之間及連雲港、青島等地,大陸發現溫明的漢代墓葬極少,玉溫明尤其罕見,在中原地區屬首次發現。
「溫明是規格很高的葬具,玉溫明更少之又少,墓主生前應該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雄厚資產。」潘付生表示,這個發現令墓主身分更加撲朔迷離,最早推測他是郡縣一級的官員,後來因「仙藥」等特殊隨葬器物推測他是方士,現在看來他可能不太遵循禮制。
目前,這座大墓主墓室的考古仍在進行中,有望為研究西漢中晚期高級貴族的生活習慣、埋葬習俗等提供更多實物材料,墓主人身分也有待進一步求證。

(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