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中共建政七十周年,陸媒宣傳建政成果中特別突出對抗沙漠化所取得的「世界奇蹟」。但證諸實際情況,除了人為的防沙措施外,西北乾旱地區的總體氣候條件變暖變溼也是關鍵,其中冰川消融帶來的生態影響,恐怕是短多長空。
去年美國太空總署公布的全球綠化衛星圖顯示,自2000年以來,地球新增5%的綠化面積,相當於亞馬遜雨林大小,而其中有25%來自大陸,大陸央視強調,這是大陸70年對抗沙漠化的成果。
大陸媒體也不斷報導大陸防治沙漠化的成功案例,像是乾枯6個世紀的內蒙黑城古河復活、乾涸300多年的甘肅疏勒河又見流水等。
但乾河床恢復水流主要是因為西北地區的降雨總體增加趨勢,新疆年降水量增加速率為9.6毫米/10年,青海、甘肅中西部為5.4毫米/10年。
大陸全國政協常委、大陸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今年在兩會提案時表示,「西北地區氣候暖濕化會造成氣候和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從而對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生態環境等帶來重大影響,必須高度重視,加強研究,科學規畫,在十四五和中長期規畫中充分考慮暖濕化影響,趨利避害,積極應對。」
西北地區乾枯的古河道又見水流,可能更多受到冰川消融的影響,但這一現象並不會持續太久。《冰凍圈告急:2018氣候變化影響下中國冰川研究》即指出,冰川融水增加下游水量並不可持續,當冰川融水達到高點後,剩餘冰川容量將不能維持水量的增加,融水將急劇減少,帶來更嚴峻的水資源危機;事實上,在本世紀末升溫攝氏2度的情境下,大多數大陸冰川融水將在2040至2070年間達到高點。
(記者宋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