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6・旺報-專題報導

2018-06-26・旺報-專題報導
台青奔閩築夢 共建美麗鄉村

趕搭中華文化列車 任社區主任助理 揮灑台灣活力

大陸對台最前沿的福建省廈門市,今年初大舉招聘35名台籍社區主任助理,獲聘用者已於6月初正式就任,其中許多是二、三十歲的台青,他們不乏有到偏鄉或海外擔任教師的經驗,對生涯規畫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趕搭大陸提倡中華文化的列車,有的認同大陸推廣的「美麗鄉村」理念,要將台灣的民間活力,揮灑在更大的舞台。

▲台籍社區主任助理們圍坐一圈,交流經驗。
▲台籍社區主任助理們圍坐一圈,交流經驗。

六月的一個午後,一群剛上任的台胞社區主任助理,齊聚廈門海滄區的「院前兩岸青年之家」,他們席地圍坐一圈,聽著前輩傳授經驗,也分享各自選擇到異鄉發展的心路歷程。

35歲以下逾7成

廈門海滄區今年新招聘35名台胞「社區主任助理」,主要工作包括提供村居規畫、建築景觀、環境改造的意見,協助規畫社區書院、建設挖掘村情村史、弘揚中華文化、還要培育社區居民義工服務精神。目前共有43名台胞社區主任助理,男性21人,女性22人,有3成具碩士學歷,35歲以下者29人,占逾7成。

畢業於台東大學華語系、東華大學民間文學所的林家祥,今年剛滿30歲,過去曾在泰北偏遠的山區小學,教了一年的中文,很能適應在異地的生活。「台灣的大環境還是比較偏好理工科,有點文科無用論」,他直言,大陸提倡中華文化復興,文科人才自然會湧來,尤其對於「挖掘村情村史」,更是他躍躍欲試的。

同樣畢業於文科的管心瑜,今年24歲,從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原本立志當老師,但是在實習後,發現必須完全跟著體制走,發揮空間有限,決定轉換跑道。管心瑜國高中在金門待過六年,也曾到上海復旦大學當交換生,現在來到廈門,並不會有在異鄉的不安,她希望能以中文系的專業,規畫出有特色的社區書院,短短不到一個月,已經在廈門感受到家的味道。

對書院工作同樣有濃厚興趣的陳慧中,一開始是名翻譯,孩子稍大後決定讓他們不上學,當個陪孩子自學成長的前衛家長,這次她也讓自己踏上嶄新的職涯路,要把國學經典和在台灣的自學實驗教育經驗,帶進書院。

具有原住民血統的王嘉麟,是陳慧中的好閨密,兩人一同應聘一起錄取,她過去在台灣專職教育和遊憩規畫,還曾成立公益劇團,她現在希望把公益劇團帶到廈門,提升孩童學習興趣。此外,她到廈門還有個重要使命,盼望能尋根,探尋先生一家的族譜脈絡。

推廣一村一產物

「來是為了想要有可以找到生命意義的舞台,也不是說在台灣待不下去,但在台灣沒有一個目標感」,陳慧中認為,台灣民間社會很有活力,但政府的支持力道有限,現在來到廈門,是「自帶活力」,配合大陸政府的大力支持。
對於台灣的民間活力,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的楊智為特別有感受,他在學生時期就曾參與921地震災後重建的「協力造屋」住房自建;畢業後投身建築設計,也一直在思考建築師除了設計物件,是否能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他直言,對大陸提倡的「美麗鄉村」、「永續發展」等理念頗為認同,也感受到在社區合作過程中,由下而上的力量和團隊的凝聚力,他期許能以當年921服務的協力精神,找到人生另一種自我實現。

有別於幾位夥伴都有工作經歷,畢業於屏東科大森林系,今年24歲的管詮,是社區主任助理隊伍中數一數二年輕的,他不諱言,畢業後曾投了許多履歷,「一直被打槍,很難過」,最終能錄取連自己都感到訝異!他期待能發揮所學,像是建立農產品的「產銷履歷」,推廣「一村一產物」,說好每個村莊真實又有情感的故事。

對李柏澔而言,社區主任助理也是他第一份正職工作,畢業於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所的他,從小就對文史工作有興趣,也曾在媒體實習,由於父親是台商的淵源,得知這份工作職缺。他期盼在數位時代,推動「鄉村e化」,用影像和多媒體,紀錄廈門這座城市發展的點滴。

從建築硬體、國學軟體、教師隊伍,到農業產銷和媒體好手,廈門集結了台灣各路英雄好漢,每個都學有所長,這些台灣人的身影和他們所發揮的影響力,未來必將烙印在廈門發展的軌跡,也為兩岸民間的深層互動,譜寫出更多小人物的大故事。

(記者/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