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6・旺報-專題報導

2018-06-26・旺報-專題報導
開路女村官 深耕4年獲認同

李佩珍落腳海滄 搏感情接地氣 如今他鄉是故鄉

廈門市海滄區目前有43位台籍社區主任助理,李佩珍身為這個工作的「開路先鋒」,四年來更是歷經了不少甘苦,她透露一開始曾遭遇地方人士的冷對,歷經了大半年的見招拆招、搏感情,才被當地人完全接納,在她心裡,海滄已是她的第二故鄉。

「2014年我剛來院前村的時候,村子的路都是泥濘,根本沒地方下腳,連路燈也沒有」,李佩珍說,想不到短短四年,當年的泥濘地已經成了廈門「新二十四景」之一。

營造農村新氣象

李佩珍2014年跟著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到廈門展開為期八個月的深度交流,那時她負責的村莊面臨拆遷,而村裡的年輕人希望保留,這些年輕人對故土的深情觸動了她,在交流期限到了後,因此主動要求再多待三個月,決定幫助這些孩子修復村莊。

三個月過後,她毅然決定留下來,從此開創了「海滄社區主任助理」這一職位。之後她更向當地政府建議,不妨吸引更多台胞來從事這一工作,於是2017年海滄進一步招聘7位台籍社區主任助理,2018年再招聘35位,目前共有43位。

李佩珍指出,台灣社區營造的觀念,是解嚴後一路走來循序漸進培養出來的,但大陸沒有此過程,因此無法完全照搬台灣社區模式到大陸,必須見招拆招。她回憶,剛上任此工作時,曾遭遇地方的角頭大哥刻意冷漠以對,「要組織大家不容易,文謅謅的沒人會理!」

她於是改變心態,將自己當成「小妹」,不管是做海報、打講解稿等,全都自己來,並把握機會在食堂和村民一起吃飯搏感情,最終贏得了村民的認同。

▲台籍社區主任助理們深入廈門海滄區調研。
▲台籍社區主任助理們深入廈門海滄區調研。

李佩珍今年就參與了35名新進社區主任助理的遴選,共有278位應聘者,她透露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接地氣,二是有嚴格自我要求,三是對這片土地的發展前景有期待,也要能感受到企圖心。她期許新進的主任助理,能發揮各自所長,將台灣的創意融入閩南社區,為村子營造出嶄新的氣象。

台人應聘不違法

數十位台灣人到廈門擔任「社區主任助理」,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招商局副局長陳曉蓁也是台灣人,不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3條明訂國人不得擔任大陸地區行政機關職務,對此首位台籍社區主任助理李佩珍強調,他們的工作類似社區發展協會的帶頭人,不屬政府編制,陳曉蓁則指出,她是透過海峽人才市場,以「外派顧問」的形式赴陸,在法規上不存在問題。

李佩珍指出,社區主任助理的工作,類似台灣的「社區營造」,角色定位是社區發展協會的帶頭人,辦公地點不在村委會,而是每個村子的社區書院,並非政府編制人員,當地政府也考量到兩岸關係條例規範,採取向個別人士購買服務的方式「聘用」,合約為一年一約。

1111人力銀行前CEO陳曉蓁,現在是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招商局副局長,她表示,平潭管委會有用心研究過兩岸條例,因此她是透過中國海峽人才市場被派到平潭管委會,採「外派顧問」的形式,工作很安心,回台灣也不會有問題。

北京市國聯律師事務所台籍律師沈杰受訪指出,在大陸的台灣人聚集地,自然需要有台灣人為台灣人服務、謀福利,這也是兩岸民間持續交流的自然現象。他認為「黨領導一切」是大陸體制的特色,政治性本就存在在大陸生活之中,我政府不應將涉及大陸的事務泛政治化,反而應重新審視兩岸條例,對於落後或不適應現狀的條文盡速修改。

(記者/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