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1・旺報-綜合報導

2018-07-31・旺報-綜合報導
陸第九次北極科考 前進白令海

入海、探天、追霧 展現陸自主研發儀器成果

考察隊28日首次在白令海布放大陸自主研發的水下滑翔機。儘管水下滑翔機在大陸近海和大洋地區已經布放多次,但在白令海和北極科考中卻是首次應用,仍面臨著一些挑戰。

磁偏角恐影響導航

考察隊隊員、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麗娜表示,位於中高緯地區的白令海磁偏角較大,可能對水下滑翔機的導航造成一定影響。此外,白令海較大的湧浪也容易干擾布放工作,但忐忑的心情並沒有影響隊員們專業的操作。隨著一聲令下,隊員們將「海翼」緩緩吊起,再慢慢送入海中,圓滿完成任務。

科學考察隊28日在白令海成功布放大陸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新華社資料照片)
科學考察隊28日在白令海成功布放大陸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新華社資料照片)

除了「入海」,還有「上天」。28日,隊員們釋放了此次北極科考的首個探空氣球。「釋放探空氣球需要多人協力完成。」考察隊隊員、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宋曉姜表示,這次釋放的探空氣球可以上升到3萬公尺以上的高度,可以觀測氣溫、氣壓、相對濕度、風向風速等資料傳輸到地面。通過對原始觀測資料的計算和反演,可以刻畫出大氣的垂直廓線,瞭解整個大氣以及邊界層的條件。

雪龍號上大陸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員在白令海釋放探空氣球,用於觀測北極地區氣象要素。(新華社資料照片)
雪龍號上大陸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員在白令海釋放探空氣球,用於觀測北極地區氣象要素。(新華社資料照片)

揭示海霧能見度

隨著「雪龍」號從上海一路北上,霧氣茫茫的天氣狀況逐漸增多。28日上午,海霧氤氳,考察隊隊員、中國海洋大學副教授李濤開始了他的科考工作。李濤是一名「追霧者」,在此次科考中,他們將利用「海霧能見度剖面儀」對海霧的物理和輻射特性進行觀測。儀器由中國海洋大學自主研發,裝在一個較小的探空氣球上,隨著氣球升入空中。

隨著雪龍號從上海一路北上,霧氣茫茫的狀況逐漸增多。圖為雪龍號南極科學考察時的航行畫面。(新華社資料照片
隨著雪龍號從上海一路北上,霧氣茫茫的狀況逐漸增多。圖為雪龍號南極科學考察時的航行畫面。(新華社資料照片

「這個儀器是首次亮相北極科考。」李濤表示,若能進一步研究揭示海霧輻射和能見度間的關係,就能
通過海霧能見度剖面儀獲得的資料,推算觀測區域的能見度,為船舶航線規劃提供支援,並為研究北極上層海洋熱力學過程,以及其與海冰的相互作用提供資料基礎。

除了在海上,大陸的北斗三號全球導航系統第9、10顆衛星,29日以一箭雙星成功發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為這兩顆衛星提供了導航分系統、天線分系統、星間鏈路等有效載荷。北斗三號衛星的有效載荷實現了零件級的100%國產化率,在大陸發射的所有衛星中,這是第一次實現如此高的國產化率。

為實現這個目標,西安分院在原子鐘、行波管放大器、固態放大器、微波開關、大功率隔離器等5大類19項國產化零件方面推進研製,並以「全國大聯合」的開闊視野,形成了由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組成的研製隊伍,最終實現了有效載荷零件100%國產化。(記者李鋅銅/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