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首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意境雄渾闊大,寫中秋之夜懷念遠方,情感真摯。又到了華人四大節日之一的中秋節(四大節一般指漢族傳統一家團聚共度的四個節日,分別為春節、清明、端午以及中秋),人們總要與家人團聚,吃月餅、柚子賞月。台灣近年更盛行在中秋烤肉,也不失為親友團聚的好時光。
中秋節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按照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或八月半等。而中秋節月亮圓滿,具有團圓象徵,也因此被人稱作「團圓節」。除華人區以外,中秋節也是東亞文化圈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如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
中秋賞月盛行於唐
從時令上來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慶祝豐收。而中國自古也有在中秋祭月的習俗,《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中國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另外《周禮》中也記載:「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更寫到先民在中秋夜擊鼓奏樂,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的活動,而到唐代,中秋賞月開始盛行。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而其由來,相傳與唐玄宗遊月宮有關。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士作法,將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自己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為「廣寒宮」,也與此傳說相關。
女子拜月祈求團圓
中秋賞月之餘,月餅亦是傳統過中秋的民俗符號之一。月餅最初起於唐代,為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皇帝李淵獻餅祝賀,李淵接過餅,笑指空中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同品嘗,從此開啟了中秋吃餅的習俗。而此詩句中的「胡餅」即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月餅」。可能這一詩句是最早詠頌月餅的一句,可惜李淵說完這一句之後卻沒有下句,僅一詩句流傳自今。
把「胡餅」改稱為「月餅」的一個傳說,則是有一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在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內心澎湃,便隨口呼出「月餅」一詞。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唐代拜月蔚為流行,當時的大戶人家一般都會在中秋節擺設香案,供奉圓餅、西瓜、蘋果、葡萄等。其中圓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有些考究的人家,還會特意將西瓜切成蓮花狀供奉。
另外,拜月活動也在唐代女子間廣為流行,當時教坊流傳一名曲道:「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便寫唐代女子在中秋夜拜月,祈求夫妻團圓、幸福長壽的風俗。
(編輯/蕭民傑)http://《玩翻中秋5-2》宋代不吃月餅卻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