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5・旺報-專題報導

2018-09-15・旺報-專題報導
《玩翻中秋5-2》宋代不吃月餅卻賞燈?

千里共嬋娟 從權貴到民間皆徹夜歡度中秋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繼唐代正式將中秋節納入固定節假日,並在各地慢慢興起賞月吃餅的習俗,一路到宋代,賞月之風更盛。而說到宋代,這首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除了是他的代表作之外,更是自古以來寫中秋的作品中,公認的絕唱。

說到宋代人過中秋,在還未到中秋的前幾天,街市上便會開始瀰漫著濃厚的過節氣氛。商店販賣新酒,重新布置門前的彩樓。而到了夜晚,酒樓裡的絲竹樂器並作,人人爭相登樓賞月。夜市人馬雜沓,即便住在陋巷裡的貧窮人家,也都匯典當些衣物置辦酒饌來歡度中秋。

遊客在開封小宋城美食街參觀遊覽。(新華社資料照片)
遊客在開封小宋城美食街參觀遊覽。(新華社資料照片)

爭占酒樓賞月到天明

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當時,皇家在中秋節還會舉辦中秋晚會,而民間也不妨多讓;顯貴和豪門人家在自家裝飾好的樓台亭榭中賞月,普通市民則爭先占住酒樓以睹月色,還會嬉鬧至天明,好不熱鬧。北宋都城開封的許多酒樓,更會選擇在中秋這天出售新啟封的好酒,水果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也是一年中少見的。

到了南宋,中秋活動更為豐富。「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宋人在賞月之餘,還融入了賞燈的風俗,但與元宵不同的是,這些燈多放置於水面,而各地街市的懸燈也是為助月色而掛的。

品嘗玩月羹而非月餅

玩月羹。截圖自影片
玩月羹。截圖自影片

另外,與其它朝代不同的是,宋代在中秋的應景節品並非月餅。網路上一首訛誤的蘇軾《月餅》詩,其中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雖是出自蘇軾手筆,卻是取自蘇軾《留別廉守》:「編萑以苴豬,瑾塗以塗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懸知合浦人,長誦東坡詩。好在真一酒,為我醉宗資。」形狀如月可以說明它圓形的特徵,以及小餅的甜餡料,但卻不能證明宋人在中秋吃月餅。

相反的,宋欽宗、宋高宗時任要職的鄭望所著的《膳夫錄》中記載「汴中節食」:「上元油䭔。人日六一菜。上已手裏行㕑。寒食冬凌。四月八指天餕饀。重五如意圓。伏日緑荷包子。二社辣雞臠。中秋玩月羮。中元盂蘭餅饀。重九米錦。臘日萱草麵。」其中「中秋玩月羹」(按:玩月羹是以桂圓、蓮子、藕粉等為原料,烹製而成。據說1930年代仍可見於嶺南)。即說明宋代,至少於南宋初期的中秋節食應是玩月羹而非月餅。

而宋代在蘇浙一帶,還有另一個獨特的中秋活動,也是流傳至今,即是錢塘觀潮。由於錢塘江口的漏斗型地貌,讓月圓時分,海潮湧至,因漸進漸狹的地形影響,波浪重重疊疊堆成一道水牆,聲勢壯觀。蘇軾在杭州任佑府時,曾作過一首《中秋夜觀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鎖,夜潮留向月中看。萬人鼓噪懾吾儂,猶似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描述觀潮人數之眾多,以及潮水洶湧之磅礡氣勢。

遊客在杭州錢塘江岸邊觀看壯觀的錢塘大潮。(新華社資料照片) 
遊客在杭州錢塘江岸邊觀看壯觀的錢塘大潮。(新華社資料照片)

(編輯/蕭民傑)

《水調歌頭》[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