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5・旺報-綜合報導

2018-10-05・旺報-綜合報導
丹陽製眼鏡 占全球半壁江山

年產值上看500億人幣 首推眼鏡指數做行業晴雨表

地處南京、上海之間的江蘇省丹陽縣,是個人口不到百萬的小鎮,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它是大陸最重要的眼鏡生產基地,也是亞洲最大的眼鏡產品集散地。官方資料顯示,丹陽年產鏡架近2億副,占大陸總產量1/3,年產光學鏡片和玻璃鏡片3億副,占大陸總量的75%、全球總量的50%,換句話說,全球每兩個人戴的眼鏡中,就有一個人的鏡片來自丹陽。

丹陽在眼鏡行業的崛起完全是個偶然,中國(丹陽)眼鏡城黨委書記柴劍表示,上世紀60年代末,一批原在蘇州、上海等地眼鏡廠上班的知識青年借下鄉之機來到丹陽。「這些青年到了農村不會幹活,就提議辦眼鏡片廠,這樣才有了後來的眼鏡產業」。

小作坊 政府大力扶持

一開始,在丹陽開辦的眼鏡企業只是小規模的作坊型態,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溫州商人看上位於南北重要樞紐的丹陽,開始將當地眼鏡大量銷往上海、南京、北京甚至海外,再加上丹陽政府看到機會,全力扶持,丹陽眼鏡行業才真正火熱起來,受追捧的程度甚至讓丹陽在今年8月推出中國首個「中國丹陽眼鏡指數」,做為行業景氣冷熱晴雨表。

丹陽某光學眼鏡公司工人進行鏡片成品檢驗。(新華社資料照片)
丹陽某光學眼鏡公司工人進行鏡片成品檢驗。(新華社資料照片)

目前丹陽市從事眼鏡產業及相關配套的工貿企業近2000家,從業人員6萬餘人,隨著網路的興起,丹陽眼鏡行業的經營性網站、網店達1007家,全球線上銷售額超25億元(人民幣,下同)。

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伴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物美價廉的外國眼鏡開始大量湧入中國,丹陽眼鏡行業一度在歐美品牌的強力擠壓下遭受重創,很多丹陽廠家開始向國外眼鏡廠學習,聘請國外專家駐廠指導包括樹脂鏡片相關技術等前沿科技。同時,丹陽各大眼鏡廠也開始申請專利、頻繁參加國際眼鏡展會,甚至專門派營銷人員去世界各地開拓市場,丹陽眼鏡行業自此進入不同的層級與領域。

藍海市場 需求仍大

在丹陽當地的眼鏡業看來,雖然丹陽的眼鏡行業發展多年且規模不小,但這個市場仍然是一片藍海,需求遠遠未被滿足。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眼鏡市場前景調查及投融資戰略研究報告》,2017年大陸的眼鏡零售市場規模約730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逐步擴大至850億元。而2017年丹陽市視光學產業(眼鏡行業)銷售收入為86.86億元,預估年產值在未來3到5年才能達到500億元的規模,以此看來,丹陽眼鏡行業在未來的確仍有不小的成長空間。

6月27日,金可國際董事長蔡國洲(左)陪中科管理局長陳銘煌,參觀永勝光學中科新廠的「金可古董眼鏡典藏館」,並簽名與合影留念。(本報系資料照片)
6月27日,金可國際董事長蔡國洲(左)陪中科管理局長陳銘煌,參觀永勝光學中科新廠的「金可古董眼鏡典藏館」,並簽名與合影留念。(本報系資料照片)

東方光學蔡國洲 打造兩岸產業鏈

江蘇丹陽縣做為大陸的眼鏡生產重鎮,台商在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廠商非東方光學莫屬,外界對東方光學或許較為陌生,但談到他的創辦人台灣上櫃公司金可國際董事長蔡國洲可是赫赫有名,金可國際旗下擁有寶島眼鏡、小林眼鏡兩大通路,近幾年更拿下多個知名品牌代理權,再加上東方光學的生產線,讓蔡國洲成功打造兩岸垂直整合光學產業鏈,穩坐亞洲地區光學眼鏡的龍頭地位。

據了解,金可國際1985年在彰化縣秀水鄉創立,以生產與製造各類高級光學眼鏡鏡架等產品起家,至1992年,被缺工所苦的蔡國洲來到江蘇丹陽──大陸最大的眼鏡代工基地,雖然當時丹陽工人源源不絕、工資只有台灣的1/10,但當地的環境仍相當惡劣,然當地官員熱情招商,加上民風善良,蔡國洲心一橫就決定在次年(1993)創辦東方光學。

江蘇省丹陽國際眼鏡城。(新華社資料照片)
江蘇省丹陽國際眼鏡城。(新華社資料照片)

不過,蔡國洲在丹陽設廠一開始並不順利,由於當地工人不熟悉先進製程而造成的原料耗損比台灣高,蔡國洲數度注資,撐了一年才讓東方光學業務有所起色。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當時到大陸設廠的台灣眼鏡架廠商都是做低價的太陽眼鏡架,只有蔡國洲做高價光學鏡架,在當時東南亞70%的高價光學鏡架都被南韓廠商掌握的情況下,蔡國洲利用大陸廉價勞工的成本優勢,開始將產品外銷東南亞,其報價比南韓低3成,很快就搶走南韓廠商的訂單。

目前,位在丹陽的東方光學鏡架廠,已經是一家從開發設計、製造,到裝配包裝等製程,採取一條龍自動化流程的大廠,在亞洲光學眼鏡供應鏈已經穩居龍頭地位,其生產的鏡架在大陸市占率已經排到前2位,而丹陽廠的內外銷比例也由1993年的1比9,轉變為3比7。

(記者/梁世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