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5・旺報-綜合報導

2018-10-05・旺報-綜合報導
微笑七千年 陸古陶像全球徵名

具女性面部特質 學名難記無美感

幾名專家在蚌埠參觀雙墩遺址刻畫符號的古陶器展。(新華社資料照片)
幾名專家在蚌埠參觀雙墩遺址刻畫符號的古陶器展。(新華社資料照片)

在安徽省淮河岸邊的蚌埠市博物館裡,一尊出土於雙墩遺址的陶塑紋面人頭像,穿越7300年歷史,安靜地呈現出神秘的微笑。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陶塑人像之一,目前正透過網路平台向全球徵集「暱稱」。

刻畫陶器藏文字起源

雙墩遺址位於蚌埠市淮上區雙墩村,發現於1985年,遺址出土了距今約7000年左右、600多件刻畫符號的古陶器,對研究中國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義。陶塑紋面人頭像在1986年的試發掘中出土,經過碳十四測定,距今已有7300年歷史,被評定為大陸國家一級文物。

這個約6.5公分見方的人頭像,只有孩童的手掌大小,但樸實的陶土質地閃爍著雲母和石英顆粒的微光。曾經參加過雙墩遺址兩次發掘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說,它呈現出的五官很清秀,具有女性面部的特質,做出微笑的表情,面部有刺點紋,額頭上有太陽紋。

蚌埠雙墩遺址刻畫符號的古陶器,對研究中國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義。(新華社資料照片)
蚌埠雙墩遺址刻畫符號的古陶器,對研究中國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義。(新華社資料照片)

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說,這件文物在考古學上的學名叫「新石器時代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但多年來一直沒有一個容易記憶且具有美感的名字,所以邀請全球各地民眾,共同為其取一個有魅力的名字。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季永說,這個穿越7300年的微笑足以與西方經典的蒙娜麗莎相媲美。「因為它只有頭部,額頭上的紋飾又感覺是個首領,所以我給它想了個名字叫『頭頭』。」來自蘇利南的穆罕默德說「它讓我想起了神祕的瑪雅文化」。來自法國的恩佐看到陶塑人頭像後,笑說「我喜歡『西瓜女孩』這個名字」。

蘊含淮河先民歷史文化

蚌埠市民荀異然則說,本地人對於這尊陶塑人頭像有著很深的感情。它是在淮河岸邊被發現的,蘊含著淮河流域先民們豐富的歷史文化密碼,「我想『淮河之母』這個名字它當之無愧」。

河姆渡博物館呈現7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長江先民活動與文化。(本報系資料照片)
河姆渡博物館呈現7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長江先民活動與文化。(本報系資料照片)

對於全球徵名,季永表示,從9月初啟動徵名活動,已經陸續收到一些有創意的名字,有的詼諧幽默,有的具有學術價值,「我們也邀請全球的朋友更多的關注它」。

季永說,今年底將在蚌埠召開關於雙墩雕題紋面人頭像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相關專家共同討論,陶塑紋面人頭像在考古、民俗、美術、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記者李鋅銅)

小靈通 新石器時代
英文:Neolithic,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和製作陶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400多年至2200多年不等。不過,在有些地區,如中美洲,在西元後仍停在新石器時代,不過依然出現高度文明,如馬雅文化。就在這個時代,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石器的製作也從打製變磨製,能夠製作陶器、紡織。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