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受益於政府對水域汙染和過度捕撈的整治,長江江豚人工繁育專案的展開,及日益增強的公眾保護意識,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明顯遏制,長江生態系統的一系列保護措施已產生良好成效。
長江江豚是一種古老的水生哺乳動物,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萬年,被稱為長江生態的「活化石」。作為長江的「原住民」,江豚是長江食物鏈頂端的哺乳動物,牠的命運直觀反映了長江的健康狀況。但多年來,受環境汙染、過度捕撈、水電站建設和航運噪音等人類活動不斷增加的影響,江豚數量日趨減少。但環保人士表示,拯救江豚,他們現在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人工繁殖難 設保護區
「上世紀90年代初,大約有30到40頭江豚遷入了湖北長江天鵝洲保護區,如今已經有約80頭江豚。」60歲的王丁是中國科學院長江江豚研究的專家。他說,「我們發現江豚在天鵝洲不僅能生存下去,還能成功自然繁衍後代,這很讓人振奮。」科研人員認為這要歸功於政府對水域汙染和過度捕撈的整治,長江江豚人工繁育專案的開展,以及公眾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江豚項目負責人張新橋表示,「社會輿論監督發揮了重要作用。」
天鵝洲保護區成立於1992年,是世界上首個也是唯一一個鯨類遷地保護的成功案例,江豚在遷徙後不僅生存了下來,還繁育了下一代。46歲的王鶴松是保護區的巡護員。「看,江豚媽媽和一頭小江豚」。看到水面出現了兩個拱起的脊背,巡護員把船停了下來。兩頭江豚很快就又回到了水裡。「江豚會探出頭來呼吸幾秒……我們每天都來巡護,每天都能看見牠們。」
位於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飼養了6頭長江江豚,供科研人員研究,開展人工繁育,同時也可供公眾參觀。透過玻璃窗能看到兩頭江豚在飼養池裡優雅地轉著圈,調皮地探出水面望著參觀遊客。志願者劉漢輝說「牠們在跟我們打招呼呢,我覺得江豚是通人性的。」
通人性 對遊客微笑
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成年長江江豚的智力與一個3到5歲的孩子相當。在給江豚餵食前,得哄著它們張開嘴。它們會露出微笑,還會伸出鰭狀肢與人握手。不過,長江江豚很難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繁殖。今年6月,一頭小江豚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順利降生。這僅是自白鱀豚館1980年建館以來第二頭活到百日的小江豚。而野生江豚幼崽常常因為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活不到成年。
大陸政府去年發布的資料顯示,長江江豚僅剩1012頭左右,還不足大貓熊的6成。但是,江豚種群數量自2012年以來下降速率明顯減緩,這說明相關保護措施可能已見成效。
(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