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大陸春運史,事實上就是一部中國交通史。從北京到江蘇宜興距離1100公里,今日乘坐高鐵只需半小時就能到達,如果是在古代呢?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曾任四朝宰相的徐溥已經71歲,臘月初啟程告老返鄉,臘月二十七才到家。曾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徐溥都受此折騰,何況是平民百姓。
中國千古以來,交通工具大多為笨重的牛車或轎子。從宋朝《清明上河圖》、《谿山行旅圖》等名作可看到,古人大多以牛車、驢車或轎子通勤。《清明上河圖》全卷中,就有90多匹動物、13輛車、29艘船以及8頂轎子。至於為何不使用馬呢?由於北宋時期北方動亂不斷,失去馬匹的主要來源,當時只有富貴人士才養得起馬,平民百姓大多騎驢。
陪皇帝過年 官員返鄉少
宋朝的春節是十分重要的節日,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皇室正月初一會見各國使節;正月初七會到宣德樓上「用黃羅設一彩棚」,遠觀樓前的兩側街道表演,一時「奇術異能,歌舞百戲」,十分熱鬧;皇室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三期間,隨時都會上宣德樓觀賞熱鬧的御街;正月十四日、十五日皇帝會和百官開宴會;正月十六日再登宣德樓與民同樂。開封城熱鬧的春節氣氛會持續到正月十九,當元宵節燈會結束後,市民會出城踏青,與今日走春情節相似。
開封人在都市裡熱鬧過春節,但對要返鄉的外地人來說,可是相當坎坷。時任潁州(今安徽阜陽)太守的歐陽修1053年7月返回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歸葬母親,冬天再回潁州過年,這段不到1000公里的路程,就花了2個月,因此感嘆「其如水往陸還,奔馳勞苦」。
「奔馳勞苦」這四個字確實是古代通勤的寫照。從南宋朱銳名畫《雪溪行旅圖》可看到,3輛由3條牛所牽引的牛廂車上,有著上為臥舖、下為車廂的雙層車廂,車廂裡頭有人從下層向上層爬去、有人在上層裹著棉被而臥。這幅畫描繪百姓在大雪中趕路的情景,可說是「宋朝春運圖」了。
宰相轎子 堪比現代房車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古代若是目的地在西蜀,那通勤路更是折騰。南宋詩人陸游的《入蜀記》記載,他從山陰(今浙江紹興)赴任夔州(今重慶奉節一帶)當官,乘船從大運河轉長江,途經浙、蘇、皖、贛、鄂、渝等6個省市,共耗時160天才到達。
若是你有身分地位,也能以優渥的方式返鄉。明神宗宰輔張居正萬曆六年(1578年)4月返鄉處理父親後事,往返湖北江陵的路上,乘坐前後左右各8人的「三十二抬大轎」。轎子裡設有臥室與客房,配給2名傭人侍奉,還有精銳部隊在旁護衛,堪稱最高調的衣錦還鄉。(記者賴志昶)
小靈通-三十二抬大轎
明、清官員的交通工具為轎,二人抬者曰「肩輿」,四人抬者曰「軟轎」,所謂的「八抬大轎」則需八人抬,而三十二抬大轎則是前後需32名轎夫才能扛起。明神宗首輔張居正西元1578年4月奉旨返鄉處理父親後事,從真定(今河北正定)往返湖北江陵時,都乘坐這頂轎子。該轎內含臥房與客房,有2名小僮侍候,隨隊還有總兵戚繼光親派的一隊鳥銃手護衛,十分風光。(記者賴志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