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1・旺報-綜合報導

2019-02-21・旺報-綜合報導
白先勇為父作傳 走遍八千里路

訪北京、南京、重慶等地 尋找當年征戰軌跡

作家白先勇近年勤於奔走兩岸,大力推廣崑曲藝術,以文化藝術會友,激起無限共鳴,為兩岸交流極費心力。不過與此同時,他更為自己的父親白崇禧作傳,親上第一線考證記錄,克盡人子的孝心。

為了替父親、北伐名將白崇禧平反,白先勇探索父親在大時代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次走訪北京、南京、重慶、武漢、桂林等地,尋找父親當年征戰的軌跡,「如今走這段路,冥冥中像是父親在牽引著,走到哪裡都會發現他。」

史料拼湊與老蔣情結

白先勇笑說,「第一本書出版前,有一回夢見父親。父親生前幾乎從未對我生氣,夢裡卻看他滿臉不悅,像是不滿我還沒寫好。幸好出書之後,再夢見他,就不是這樣的表情了。」
白先勇總是面帶笑容,81歲依舊面色紅潤,身體硬朗,對他而言,近年除了談《紅樓夢》、推廣崑曲,最重要的就是寫父親白崇禧,目前仍在寫第3本,從蔣介石與白崇禧的書信等史料,談兩人之間的情結。對他而言,北伐、抗戰不只是如今遙遠的歷史,更是他成長的家族故事,拼湊起白崇禧在他所見的慈父以外,曾經馳騁沙場、叱吒風雲的英雄角色。
對於父親的事蹟,白先勇如數家珍:當年白崇禧18歲離家,響應武昌起義,又北伐建功,從廣西一路北上打到山海關;抗戰時率兵遣將面對臺兒莊、崑崙關、武漢保衛戰;國共內戰時第一次四平街會戰大勝共軍,卻奉命回南京接任國防部長,成為後人分析國共內戰國民黨由盛轉衰的重要關鍵。談起父親戰功彪炳,他的神情彷彿回到病弱的少年時期,曾經仰望著父親騎馬歸來的英姿。

嚴師慈父英雄 集一身

白先勇回憶,父親對他而言有許多不同的形象,既是戰爭英雄,在家中又是個在意子女品德和教育,會在餐桌上突襲抽考子女「99乘法表」的嚴師,也是位慈父,「我6歲患肺病,當時還沒有特效藥,被視為絕症。他雖然那幾年忙著打仗,卻還是關心我的狀況。某次照X光,我躺在床上休息,父親來看我,以為我已經睡著了,跟醫師一起看X光片討論病情,我一直記得他的背影。」
白先勇笑說,因為他年幼體弱,成績又念得最好,父親總是待他特別寬容。大學時他放棄辛苦考上的成大水利,轉學考到台大外文,父親雖然不滿,卻也沒有阻止他,「他是個講理的人,他自己也讀過聖賢之書,知道我在搞文學,往來的都是文人,後來就漸漸接受了。現在想想,如果他當年不讓我轉學,他的傳記或許就沒有人可以寫了。」

馳騁沙場白崇禧 來台後英雄遲暮

源自〈滿江紅〉的《八千里路雲和月》,不只是白先勇在台暌違17年出版的散文集書名,更是白崇禧過去唯一會唱的歌。但其中所描述的尋父之旅,白先勇走了絕對不止八千里,「那兩年政治環境沒那麼緊張,我在大陸各個城市、學校巡迴講座,講到很痛快的時候,什麼禁忌、避諱都忘了,講著講著看到台下的老師、官員表情都有些尷尬。」
白先勇表示,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就是位騎在馬上的英雄,來台後日子平淡,卻過著被政府猜忌、監視的日子,兩相比較,落差極大。他回憶以前常常到父親書房,聽他談過去的事蹟,「我從中學到大學都住在家裡,這些事聽他提過很多次。雖然他不提自己的心情,但我可是寫小說的人吶!當然會明白。只是後來要寫書時總覺得懊悔,當初怎麼沒拿紙筆記下來,好好訪問他?」
白先勇提起在南京舉辦「白崇禧與近代中國研討會」的大禮堂,是白崇禧當年授印成為國防部長的地點;故鄉廣西還有白崇禧出資籌辦的小學;東北瀋陽到長春的路是白崇禧當年赴「四平街會戰」走的路線;當年北伐有功的白崇禧,更在北京故宮「崇禧門」拍照,留下紀念歷史身影。
白崇禧是廣西桂林人,18歲就隨著「廣西學生軍敢死隊」北上參加武昌起義,又率領革命軍北伐,一路往北打山海關。白先勇在1937年出生時,同一年中日戰爭開打,白崇禧出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總是在戰場上,少有機會在家。抗戰勝利後,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隨即又面臨國共內戰,是和共產黨戰到最後的軍隊。1949年底抵台後,在台灣生活17年,1966年離世。

(記者/許文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