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6・旺報-綜合報導

2019-03-06・旺報-綜合報導
月琴走入國際 陳明章宣揚台樂

同樣是懷「抱」樂器,台灣特色樂器──月琴同樣別具特色,11年前,音樂人陳明章開始投入台灣月琴傳承,他過去跟著「人間國寶」朱丁順學習月琴、唱腔,理解月琴的發展,也才有了後來的布農月琴、海洋月琴、南管月琴等樂器改革,與世界音樂相應和。

比起琵琶音色的華麗與變化,月琴的聲音相對樸素,傳來台灣後由於有乞丐拿著月琴彈唱行乞,又稱為乞丐琴,已成為台灣常見的樂器。過去一度近乎式微,近年則有月琴協會傳唱教導,加上金曲獎得主陳明章大力推廣,甚至主動研發改良,透過種子教師的培養到處開枝散葉,也讓月琴有了台灣面貌。
月琴是源於中國彈撥樂器,傳為樂器阮咸所演變而成。宋陳陽《樂書》載「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咸造也。」流傳於中國、越南。流傳到台灣,已經變成台灣歌仔戲、歌仔說唱、民謠說唱重要的樂器。早期用蠶絲弦,現常用尼龍弦。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越南月琴、日本月琴等等,持續展現各自精彩的文化面貌。
台灣月琴現在也走進國際做跨界,兩年前陳明章受邀參加日本知名的睡魔季,他帶去了由台灣藝術家黃志偉所繪製的八家將彩繪月琴,加上日本藝術家五十嵐清勇所繪製的睡魔祭彩繪,帶著這兩把月琴一起去遊行,邊走邊隨太鼓的敲擊聲演奏前進,是一次難忘的經驗。
陳明章說,日本的三味線與台灣月琴流著相同的血液,「月琴早年在台灣是乞丐行乞時彈唱的樂器;三味線早期在日本,是僧侶托缽時使用的樂器,現在都成了台灣跟日本民間相當重要的國民樂器,就像是失散多年的雙胞胎。」陳明章希望在全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下,月琴可以持續保有台灣自己的音樂發展,持續與各種音樂交流。

(記者/趙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