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資管新規開跑一年後,銀行理財產品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個人理財呈現大爆發局面,反而是機構與同業理財大幅削弱。尤其是銀行發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家數將愈來愈多,並成為市場流行的主力項目,分級與保本基金則會加速退出市場。
根據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底至2019年第一季底,個人理財產品存續數量占比由67.99%上升至79.71%,存續規模由21.32兆元(人民幣,下同)上升至23.75兆元;機構理財產品存續數量占比由27.79%下降至18.44%,存續規模由5.58兆元下降至4.37兆元;同業理財產品存續數量占比由4.22%下降至1.85%,存續規模由2.17兆元下降至0.98兆元。
普益標準研究員李明珠表示,在資管新規上路後,市場上發行淨值產品的銀行家數逐步增加,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程度不斷深入。據統計,截至2019年第一季止,市場上共有141家銀行發行淨值型產品,較2018年一季增加88家。
從各家上市銀行年報也可看出,隨著2018年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開跑,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加速。上市銀行2018年年報資料顯示,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占比不斷提升,其中浦發銀行的淨值型理財占比提升至48.68%,淨值型理財規模突破4000億元。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楊慧敏指出,淨值型理財產品類似於公募基金,投資者承擔風險,獲得收益。但目前由於投資者對淨值型產品的接受程度尚需時間,更加考驗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和投研能力。
李明珠說,從市場發展趨勢來看,在監管政策引導下,今年下半年銀行理財仍將維持此前的發展趨勢,繼續向著零售理財和淨值化的方向轉變。
(記者/龔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