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6・旺報-綜合報導

2019-08-06・旺報-綜合報導
陸逾3成博士難任教 換跑道謀出路

入國企發展少 民營企業反受青睞

台灣許多流浪博士西進,但事實上大陸也有1/3未獲大學教職!《中國青年報》報導,近年來大陸的博士畢業生數量連年攀升,從2004年2.3萬人暴漲到2018年6萬人,而2018年更有10萬人被錄取為博士生。博士暴增造成就業尷尬,有人找到大學教職卻被「放鴿子」;有人轉往國營企業卻發現自己年齡偏大、管理職早已額滿;但也有博士轉往更有活力的民營企業──例如華為──而如魚得水。

博士畢業後似乎理所當然要在大學教書,但過程卻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蘭州理工大學理學院教授馬軍指出,大學裡除了國家提供的基本工資,如果科研成果較多,每年績效非常可觀,甚至是薪酬的10倍,「沒有上限」;工科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橫向課題,收入也很好。

成年紀偏大的新人

近年來,大陸的博士畢業生數量連年攀升,從2004年2.3萬人暴漲到2018年6萬人。 (本報系資料照片)
近年來,大陸的博士畢業生數量連年攀升,從2004年2.3萬人暴漲到2018年6萬人。
(本報系資料照片)

但學科之間差異很大,名校畢業的文科博士林飛就沒這麼幸運。他放棄年薪20多萬元人民幣的某大型企業管理職,而去接受月薪只有原先1/3的大學教職,家人也覺得這個職位「體面」,不料已經辭職、等待相關證件的半年空檔,學校卻跟他說「不必來了」,原來他們在這期間又面試了其他人。這給林飛一個深刻經驗:「念了這麼多書,腦子也要活一點,生存能力是第一步。」

去國營企業工作的工科博士任奇則碰到其他挑戰。雖然學用合一,企業給研究經費也不小氣,但博士畢業生有一弱勢,就是永遠會是「年紀偏大的新人」,只適合走技術路線,走行政管理路線則嫌太晚,也就較沒有機會分配資源。

科系限於熱門領域

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營企業成為部分博士畢業生的新選擇。例如華為公司連續3年都招到最多的北京清華大學博士,騰訊、阿里巴巴等也很受青睞。不過,上述幾家企業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於電腦、應用數學、人工智慧、自動化控制等近年熱門領域。

網路論壇上,「去民營企業還是去大學教書好」的諮詢帖子不斷增加,不過也有人直言:與985大學的助理教授相比,華為公司「只是錢多一點」。

上海2019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參展商在展示5G機器人與操作者動作同步。(中新社資料照片)
上海2019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參展商在展示5G機器人與操作者動作同步。(中新社資料照片)

博士識時務 轉換心態入企業

博士就業問題多年前已受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重視。2011年《自然》雜誌連發3篇文章討論博士過多現象,並認為主要是受科研項目需求的驅動,而沒有充分考慮學術勞動力市場的容量。因此,歐美博士也要「識時務」,一份報告發現,今年3月美國私營部門就業的博士占比首次接近教育機構;而英國則由產、學、研三方聯合培養博士,從源頭改善問題。

數年前,美國、日本、德國等調查博士就業情況顯示:博士在傳統學術部門就業比例均下降,且理工科比人文社會學科下降更明顯。以美國為例,數學和電腦科學博士畢業生在學術界就業的比例,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紀90年代末的47%;人文學科類下降10.7%,社會科學類下降17.9%。

形勢比人強,大陸博士生變多,有人去中學教書,還有一些非學術工作例如大學的輔導員也要求博士學歷──以往這個職位只需要大學畢業或碩士畢業。

博士識時務 轉換心態入企業
博士識時務 轉換心態入企業

在高等教育更發達的美國,今年3月,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報告就指出,也發現,私營部門的博士學歷占比(42%)首次接近教育機構(43%)。這被視為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轉折。

不過博士畢業生也很快發現,在企業做科研畢竟和學術研究不同,企業的科研難度較低,但比較不容許「一再試驗以求出正確道路」。有企業主就抱怨:有些博士來企業工作,仍延續學術研究的思路,但企業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時效性。換言之,博士畢業生必須更融入商業文化和商業環境,更多考慮經濟效益,注重溝通能力、跨學科合作能力等;但博士培養階段的學術能力仍應是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大陸還存在一種矛盾現象。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卿石松說,企業是大陸研發經費支出最多的部門,2017年各類企業的研發經費支出占大陸的77.6%,但企業研究發展(R&D)人員中擁有博士學位的還不到1%。另外,大陸的大學裡,除了研究型大學,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占比其實不高,2017年,普通大學專任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僅占24.4%,「如果將企業的需求考慮在內,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

(記者/簡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