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1・旺報-綜合報導

2019-10-31・旺報-綜合報導
苗族守棺人 延續另一種生

千年傳統洞葬 洞內猶存567具棺材 成標本庫

洞葬,曾經是一項流傳廣泛的苗族風俗。經歷千百年的時光洗禮、苗族人口從大山外移,許多傳統已漸漸成歷史,洞葬即是其中之一,現存的葬洞之一是在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齊伯鄉桃花村的老熊山、20公尺高的半山腰,住在附近的苗族大叔劉朝先就是這一代守棺人,正式職稱是桃花村的文物協管員。

平壩守棺人是延續千年的苗族傳統,對代代守棺人來說,「守護死,便是延續另一種生。」身為守棺人,劉朝先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守護在半山腰棺材洞中擺放的567具歷代族人的棺材。

▲貴州桃花村有個下壩苗族棺材洞存放著567具棺材,是目前貴州省存放棺材最多的葬洞。(新華社資料照片)

年代溯至中唐時期

齊伯村的葬洞藏在幾十株古樹後的圍牆內,是個喇叭型的喀斯特岩洞,洞長45公尺,寬24公尺,最高處21公尺。由於苗族文化是以古歌謠傳承,沒有文字記載,也沒人知道這個葬洞何時開始啟用。目前葬洞裡有567具棺材,由內而外擺滿葬洞,大多保存完好,被稱為貴州少數民族歷史、葬俗傳統的重要「標本庫」。

從1987年起,貴州文物局的工作人員與考古學家即透過不同的棺材型制變化,以及棺材內陪葬物的風格變遷,推測葬洞與桃花村的歷史。平壩文物局工作人員表示,葬洞中有567具棺材,有船形棺、圓木棺、栓棺、方形棺、梯形棺和普棺等6種形制,其中,第516號棺材經碳14測定,是葬洞中最早的棺木,年代距今1110±80年,約為中唐時期。

劉朝先表示,這個棺材洞是桃花村劉家人的祖地,桃花樹的劉姓人家都是同祖先,後來才分出桃花、鵝抱蛋、新寨、中寨等4個組,所以洞裡就按不同的老祖宗分支,安放洞內不同方位。

身分象徵 拒猝死者

最右邊的第四區是村人的:「自留地」,劉朝先說這一區沒有太多長幼尊卑的規矩,可以「雜居」。
至於洞裡最深處是「禁地」,只用來安放重病去世的族人,而且病得越重的放得越深:「像是得肺結核去世,那就得放到最裡邊。」這也是苗族人防範傳染疫病的一種方法。

洞葬曾是一種身分象徵,不是所有人死後能進洞,死在外地的就不能送進去。劉朝先表示,凡是因意外事件猝死或暴斃者「不乾淨」,也不能送進葬洞。要進葬洞前,也要經過苗族鬼師進行一套儀禮後,才能放進去。(記者廖慧娟/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