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3・旺報-綜合報導

2020-01-23・旺報-綜合報導
天安門前「寫真」 見證陸40年變化

70年代也「修圖」 稱「心靈的窗戶是用畫筆打開的」

天安門廣場在遊客眼裡,是來北京旅遊必打卡的景點,對於大陸一名男子高源而言,這裡是他的「辦公室」,距離18歲第一次拿著相機來上班,已經過了40年,背著一台相機,高源個子比一般人高出一截,每天都對著不同的人說:「您要拍照嗎?留個紀念吧!」58歲的高源是在這裡從事合影拍照的人中資歷最深的,40年「工齡」,比很多同行的年齡都要大,他見證時代進步、相機日益更新,他覺得自己是看升旗儀式最多的人之一,也看過許多感人故事。

高源說,1970年代,他一畢業就被安排在天安門廣場工作,在那個年代,能擁有一張與天安門廣場的合影的照片,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為幾十年前,出趟遠門不容易,來了北京,當然要在天安門留個念想,當時也有「修圖」,不過就是拿筆,把閉上的眼睛畫出來個眼珠,在沒有電腦和修圖軟體的時代,「心靈的窗戶是用畫筆打開的」。

一位小女孩在天安門廣場玩滑板車。(中新社資料照片)
一位小女孩在天安門廣場玩滑板車。(中新社資料照片)

歷經膠片相機到手機

高源說,當時使用膠片相機拍攝,照片需要返廠洗印再寄給顧客,一來一回中間需要不少時間,來自各地的遊客或用家鄉方言口述,或用手寫的方式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這中間自然出現過多「退回信件」,高源前幾年一度滿腔熱血的想替這些退回的相片找到他們的主人,親自查詢、實地走訪,甚至聯繫了當地派出所,但到了目的地發現很多人搬家了,來應門的人,已經不是照片上的人。
90年代的拍立得、21世紀的數位相機,到現在高師傅工作之餘用的最多的拍照設備是手機,高源說,日子越過越好,大家都有錢,照片的成本也降下來了,拍立得相機剛有的時候,等著拍攝的人多啊,排隊的人能有50公尺,幾十年裡發生著改變,從膠片沖洗,到即拍即取,再到如今的數碼高清時代,他現在則固定幫顧客多拍幾張,任君挑選。

高源展示他幫民眾拍攝的照片。(取自新浪微博@半月談)
高源展示他幫民眾拍攝的照片。(取自新浪微博@半月談)

看升旗儀式最多的人

40年的攝影生涯,高源說,比起攝影師,他做的更像是「服務業」,他拍過的數以萬計的客人裡,不少人讓他印象頗深,幾年前,有個老人路過天安門,要高源幫他拍一張照,他免費幫老人拍了一張,沒想到後來老人時不時就來找他拍,從來沒付過錢,高源也沒要過錢。
高源回憶說,還有位老華僑,隔幾年就來廣場看一次升旗,國歌一響,他激動得熱淚盈眶,看著他,他感受到一個人對於祖國的熱愛,自己也被感動,也因為這份工作,他覺得自己是看升旗儀式最多的人之一。
2016年他光榮退休,背著曾經的布包,站在相同的位置又拍了一次,高源說,兩張跨越時空的照片在相同的地點相遇,在這裡他見證從幾名戰士升國旗到現在的國旗護衛隊、參與國慶閱兵式的後勤服務工作,當然最多的,是透過鏡頭記錄天安門前老百姓的故事,他之所以堅持40年,沒有什麼大道理,就是因為有人需要,正因為他們需要才給了他留下來的機會。

遊客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拍照留念。(新華社資料照片)
遊客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拍照留念。(新華社資料照片)

高源雖然一直叨嘮著想要退休,但他表示,自己心裡還有一個小心願,就是在天安門廣場上為曾經來這裡觀看的人們在同樣的位置免費再拍一次,眼看著自己要退休,這想法越來越想強烈,再不完成或許就沒機會了。
高源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他就像一棵樹,站在人來人往的廣場上,日復一日的記錄著這裡的變化,傾聽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帶來的故事,拍下來的,是別人的合影,留下來的,是大家共同的記憶。

(記者/林至柔)

小靈通 天安門廣場

位於北京市中心,地處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北起天安門,南至正陽門,東起中國國家博物館,西至人民大會堂,南北長880公尺,東西寬500公尺,面積達44萬平方公尺,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