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10日,傳聞曾「非常非常接近獲(諾貝爾)獎」的作家沈從文,因心臟病猝發於北京家中辭世,享年86歲,臨終遺言為「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說的」。三十載如電抹,大陸文壇、媒體紛紛紀念這位當年由湘西走出,上半生寫出《邊城》、《從文自傳》等經典作品,卻投身文物研究、走完下半生的傳奇文人。
10日為沈從文逝世30周年,2014年出自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新穎之手,傳記《沈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也再度為各界所重拾、熱議。1949年,沈從文兩次企圖自殺未果後,下定決心棄文學、轉為文物研究學者,「不升天,不下地,還得好好活在人間」。
艒艒船還在作夢
誠如作者所言,《沈從文的後半生》一書,寫出沈從文身處「動盪年代裡他個人漫長的內心生活」。《從文自傳》中有一句「我就是個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為現象所傾心的人」,但沈從文畢竟無法自外於時代、政治天翻地覆地劇變,在寫給妻子張兆和的信中,曾自稱在把「一隻大而且舊的船作調頭努力,扭過來了」。
這也讓人聯想起,《沈從文的後半生》封面選用沈從文的一幅速寫:一大片的上海外灘外白渡橋上,慶祝五一、擠滿橋面的遊行隊伍,襯著縮在右下角,黃浦江裡小小的一艘艒艒船。沈從文並寫道:「艒艒船還在作夢,在大海中飄動。原來是紅旗的海,歌聲的海,鑼鼓的海。(總而言之不醒。)」
感動於天邊一星
1930年代民國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號時,沈從文為其加上附款:「也要代替政治」。1949年1月北京大學的校園,貼出一批聲討沈從文的標語、壁報,讓其精神狀況瀕臨近瘋狂、崩潰,3月兩度自殺未遂;也成為他前後半生的轉折,用沈從文自己的話來形容:國家新生,個人如此萎悴,很離奇。
沈從文後半生就此由「悲劇轉入謐靜」,「我心中這時候極慈柔。我懂得這是明白了自己,也明白了自己和社會相互關係極深的一種心理狀態。」1950年3月被安排至北京拈花寺華北大學進行政治學習,某天沈從文早起散步,但見「天邊一星子,極感動」;晚年寫信給張兆和提到:「從早上極靜中聞鳥聲,令人不敢墮落。」
「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是刻於沈從文墓旁張兆和的撰聯。在張新穎眼中,「不妨就把沈從文看做那個小小的艒艒船裡的人」,「總而言之不醒」的他,「醒來後也並不加入到『一個群』的『動』中去。」斗轉星移,小小的艒艒船終究告別黃浦江,告別紅旗、歌聲、鑼鼓的海而去,可還在作夢?
木刻雕版 《邊城》推出紀念線裝本
5月10日適逢作家沈從文逝世30周年,當天及12月28日分別推出沈從文小說《邊城》、散文《湘行散記》,兩部代表作的傳統線裝本限量版300套,採取純手工木刻雕版、宣紙刷印,沈從文的長子沈龍朱表示:「木刻雕版、宣紙手印、古線裝、限量發行……在現代製版技術面前,這簡直是不惜工本……這是一個真實的紀念版!」
在沈從文所有作品當中,《邊城》、《湘行散記》堪稱最為人熟知,也最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去年7月北京肯特文化取得沈龍朱的獨家授權,耗資百萬人民幣,與揚州古籍線裝文化公司簽約,正式啟動「沈從文雕版項目」。《邊城》5萬字、《湘行散記》5萬5千字,共計10萬5千字,由雕刻師傅一字字用刻刀雕出,估計需時一年。
《邊城》在《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排名第二,以19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透過兼具抒情詩、小品文的筆觸,描繪出湘西邊城淳樸的世道民風及天然生活狀態;《湘行散記》則寫於1934年沈從文還鄉探母,由寄給新婚妻子張兆和的信件整理而成,被視為遊記散文典範之一。
在徵求沈龍朱的意見後,最終敲定以民國32年(1943)開明版《邊城》、民國33年(1944)開明版《湘行散記》為底本。
雕刻工作則交由大陸「國家工藝美術大師」、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的名家沈樹華主持。
(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