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6・旺報-綜合報導

2018-09-26・旺報-綜合報導
90後40萬張照片 記錄京張鐵路

從小與鐵路為伍 無外援進行地毯式文物普查

25歲時,王嵬拍下了他第40萬張火車照片。他拍的是京張鐵路,不過照片中鐵軌已經被覆蓋了一大半,變成了市區的普通道路,火車更是蕩然無存。2016年11月7日,京張高鐵工程建設中,老的京張鐵路的市區路段都被逐段拆除。

王嵬從小生活在京張鐵路邊上,對這條鐵路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家10樓的陽台,可以直接望見西直門車站,這是老京張鐵路的第二站,也是北京市區內唯一一座頭等站。小時候,幼稚園放學回家,他一定要讓父親帶他來車站,或去京張鐵路四道口的鐵軌旁,每天必須看完三趟火車再回家。曾經,他的職業理想是當火車司機。「專門在京張鐵路上開火車」。

王嵬所拍京張鐵路。(取自澎湃新聞網)
王嵬所拍京張鐵路。(取自澎湃新聞網)

11歲拍下首張鐵路照

拿起相機拍火車時,他拍下的第一張照片,就是京張鐵路上的火車。那是2002年,他才11歲,拍的是每天下午15點29分從西直門車站(北京北站)發車的Y539次列車,北京北到延慶南,機車是東風4型機車。
2006年8月,他無意間保護了老西直門車站的一座修建於1918年的老水塔。這種水塔當年在京張鐵路上很常見,那個時候鐵路上跑的都是蒸汽機車,隔一段就需要修一個水塔,用來給機車上水。「這個水塔上面有個拱門,寫著『中華民國七年7月建』,我回去之後一查,發現是1918年,當時特別驚訝,然後就聯繫媒體,最終把水塔拱門保護到鐵道博物館去了。」

王嵬拍下的第40萬張火車照片,京張鐵路的鐵軌已被覆蓋一大半,變成了市區的普通道路。(取自澎湃新聞網)
王嵬拍下的第40萬張火車照片,京張鐵路的鐵軌已被覆蓋一大半,變成了市區的普通道路。(取自澎湃新聞網)

田野考察集結成書

5年前開始,王嵬投身於老京張鐵路的記錄和保護工作中。沒有領導,沒有工資,他以一個自由職業者的身分,天天泡在這條路上,徒步兩千多公里,用專家的話說,是以一己之力,在歷史徹底消逝之前,為這條路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地毯式文物普查。
2017年6月,他出版了三卷本《我的京張鐵路》,全書40多萬字,有3000多張照片。今年1月,圍繞這本書,他在北京映畫廊做了一個展覽《我的京張鐵路──王嵬田野考察影像文獻展》。有人說,因為他,兩個學科誕生了:「火車美學」和「火車考古學」。對王嵬來說,京張鐵路不只是一條鐵路,更是無可取代的文化記憶。

青龍橋車站舊日景況。(取自澎湃新聞網)
青龍橋車站舊日景況。(取自澎湃新聞網)

盼與現代高鐵接軌

2018年1月,京張鐵路被認定為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但橋梁、隧道、站房、水塔、涵洞,信號機柱……有的改線了,有的擴建了,有的填埋了,有的拆毀了。王嵬決定,自己絕對不能「炒冷飯」。他的解決辦法就是最笨的那一種,沿著鐵路一步一步走,拿著文獻去現場尋找和比對。
王嵬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如今還在世的唯一一位開過老機車的司機師傅徐景春,已經88歲高齡。從老人們的口裡,他了解到了大量活靈活現的故事。例如,開火車過居庸關,就像過一趟鬼門關,南口萬國飯店曾經時髦得很,有水晶燈,還有抽水馬桶。這些都被他一一記進了書裡。
「我覺得老的鐵路跟現代的高鐵一點都不衝突。」王嵬有一個理想:老京張鐵路從西直門到清河、沙河的這一段鐵路,能恢復通車,這樣一來,老京張鐵路全線可以開行清潔能源的旅遊列車,與京張高鐵並行不悖。
2018年兩會前夕,有政府單位人員找到王嵬,讓他寫一分保護京張鐵路的提案。「我一直在做這個工作,讓京張鐵路的文脈繼續延伸下去。這也是服務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他說,既然是在京張兩地舉辦,那麼老京張鐵路,其實可以成為中國鐵路傳統的一張非常響亮的名片。

青龍橋車站現況。(取自澎湃新聞網)
青龍橋車站現況。(取自澎湃新聞網)

(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