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綜藝節目投資成本高,製作規模龐大,從而產生數千小時的素材,想在1周至10天內做完剪輯、配音、上字幕及加入特效等後製工作,集結成1小時的播出畫面,傳統手工作業模式難以負荷,大陸影音平台因而導入AI人工智慧剪輯技術,完成這些不可能的任務。
綜藝節目的製作在流程上分為前期策畫、中期拍攝、後期製作和包裝三個主要部分。前期的籌備與錄製,與後製工作對節目品質的貢獻各半,後製已是綜藝節目能否成功的關鍵。
一集產上千小時素材
一般來說,綜藝節目的後製包括剪輯、節目包裝、特效、音樂音效編輯、調色、合成等一系列精細化生產流程。過去是靠有經驗的團隊手工完成,但隨著大陸綜藝節目參與人員大幅增加,錄製規模擴大,加上工作時間短,傳統後製團隊已無法負擔。
舉例來說,號稱《偶像練習生》第2季的偶像男團競演養成類真人秀節目《青春有你》,1月21日首播,有近100名訓練生參加,張藝興、蔡依林、李榮浩、歐陽靖、艾福傑尼、徐明浩等6位導師、教練現場講評,由於每人都得拍到,且要抓到表演重點、臉部表情的瞬間變化,每集都有上百台機器記錄每位訓練生的學習生活,錄製1集節目,可取得3000個小時的素材,但每集只播100分鐘。
6月14日上線的《中國新說唱2019》,由吳亦凡、張震嶽、MC Hotdog、潘瑋柏、鄧紫棋擔任明星製作人,每次錄影都有60台以上的機器同時運作,最長一天錄製近18個小時,等於有1000多小時的內容素材,最後只能剪出90分鐘節目播出。
AI貫穿影視業一條龍
因此,製作單位只能利用AI技術介入,先篩選失焦等廢棄鏡頭,再進行海量的畫面和音訊素材入庫、整理等,並快速分類,建立內容標籤,輔助信號採集、影像品質控管、精準合板(把多個不同機器拍攝的影片,準確調整出一致的時間線,讓2台以上攝影機錄到的畫面與聲音對齊)、上字幕、剪輯及發布。
透過AI運算,1小時內即可完成所有素材合板,精準度達95%的0幀差,節省工作時間1.5天,成本節約100%;聲紋識別+ASR(語音辨識)+語音分割技術的組合,自動將音訊轉換為帶有說話人的文字內容,加上人工校對輔助,使得上台詞、唱詞等字幕的工作效率提升80%。
業者表示,除了剪輯之外,其實AI技術在影視產業發揮的作用已貫穿影音內容的創作、生產、理解、分發、播放到變現以及客服整個流程中。
網劇變爆款 大數據做主
大陸影音平台自製劇已成為吸引新付費會員,反哺電視台的利器;由於IP改編劇已不吃香,大數據開始介入,透過統計劇集的收視及評分數據,包括用戶點擊哪個節目、在哪裡暫停、快進或回看、倍速播放、看了多久就關閉影片等,判斷並分析使用者的喜好,指導自製內容的生產。
一部網劇是否能成為爆款話題,需要許多元素配合,為減少不確定性,影音平台透過大數據分析,揣摩觀眾心理,判斷流行趨勢,從而進行劇情設置及挑選合適的明星,從而打造更符合大眾口味的作品。
例如最近熱播的懸疑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節奏快、邏輯嚴謹,內容環環相扣,少看10分鐘就可能看不懂,因此,透過大數據分析選出男主角雷佳音,只因他曾在《和平飯店》演過類似角色。
大數據也能精準分析網劇應該如何播出,在何時播出,例如《鄉村愛情》系列是大陸最長壽「本土劇」,第11季原本每周六更新6集,但經過大數據測算該劇觀影族群的喜好與生活慣性之後,改成每周三更新3集、周六更新4集,以增加用戶黏著性。
(記者/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