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3・旺報-綜合報導

2019-11-13・旺報-綜合報導
陽澄湖優化水質無起色 越治越汙

漁民開啟塘蟹養殖 廢水回流汙染入湖

「陽澄湖大閘蟹將越來越少」的傳聞聲浪從未斷過,但放眼大陸的水產批發市場,大閘蟹的銷售熱度卻有增無減。蘇州市逐年減少陽澄湖的大閘蟹圍網養殖面積,現今僅剩1.6萬畝,年產量也只有約1300噸;而民眾爭相品嘗大閘蟹的同時,「螃蟹上岸、汙染入湖」,惡性循環之下,陽澄湖的水質陷於「越治理、越汙染」。

陽澄湖鎮位於蘇州城區東北側的陽澄湖畔,因盛產陽澄湖大閘蟹而聲名大噪。陽澄湖水域面積約18萬畝,自1980、1990年代大閘蟹養殖興起,湖畔世世代代捕魚為生的漁民,紛紛轉型投入大閘蟹養殖,全盛時期圍網面積達到15萬畝,密密麻麻宛如「迷魂陣」,就連老蟹農穿梭其間,也經常會迷失方向。

大量縮減圍網面積

江蘇省蘇州市陽澄湖漁政監督支隊支隊長鍾衛東形容,2001年時整個陽澄湖可以說是「天羅地網」。伴隨著大閘蟹養殖面積的持續擴張,陽澄湖水質優養化的程度積重難返,為防範水質變壞、藍藻爆發,當地政府部門自2001年起,開始壓縮大閘蟹養殖的圍網面積,隔年縮減為8.6萬畝,2007年更減至3.2萬畝。

陽澄湖水質優養化影響水質。(央視財經影片截圖)
陽澄湖水質優養化影響水質。(央視財經影片截圖)

2016年初,《蘇州市陽澄湖生態優化行動實施方案》為求保障飲用水安全,陽澄湖被明確定位為飲用水源地。根據實施方案的要求,當年年底湖區的圍網養殖面積又減少一半、縮為1.6萬畝,年產量也僅約1300噸,為陽澄湖養殖最高峰的1/10。

塘蟹養殖更勝湖蟹

然而近年來,陽澄湖周邊村落的村民把自家農田挖成池塘,引入陽澄湖水,開始從事大閘蟹養殖,塘蟹養殖的面積7.48萬畝,甚至為湖蟹的4倍以上,生產的螃蟹數量萬噸起跳。大陸媒體運用無人機拍攝發現,陽澄湖鎮的消涇村與周遭其他村落,已被星羅棋布的螃蟹水塘團團圍住,估計面積至少近萬畝。
池塘裡的螃蟹同樣用冰帶魚、玉米餵養,養殖水塘的水一年一換;導致廢水、汙染再度回流,悉數還給陽澄湖。也難怪當地政府雖已連續3年,公開發布《陽澄湖水汙染及藍藻監測預警工作方案》,卻不敵眼前「湖蟹上岸養殖」,塘蟹數量遠超湖蟹的尷尬局面;且形成「螃蟹上岸、汙染入湖」的循環系統後,陽澄湖也只能越治理、越汙染。

陽澄湖蟹農在為大閘蟹投放飼料。(新華社資料照片)
陽澄湖蟹農在為大閘蟹投放飼料。(新華社資料照片)

保護優先 以飲用水源整治為目標

陽澄湖為太湖流域重要的水源地、蘇州市工業園區的第二水源地,也是蘇州的備用應急水源地。除已近尾聲的第二水源建設,預計今年年底將完工,也力求整治陽澄湖的螃蟹養殖,但如今岸上的塘蟹養殖,恐讓所有努力功虧一簣。對此,蘇州市生態環境局深表關注,避免竭澤而「蟹」的行為,影響陽澄湖的水質變化。
江蘇省蘇州環境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陽澄湖湖體水質的變化,自2007年起,迄今水質中高錳酸鹽、氨氮、總氮指數均有相當大的降幅。但從2016年起,一連4年來總磷的指數始終保持在約0.06毫克/升,屬於四類水源標準,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陽澄湖旁的螃蟹水塘。(央視財經影片截圖)
陽澄湖旁的螃蟹水塘。(央視財經影片截圖)

但按照大陸《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要求,三類及以上水源才可作為飲用水源。江蘇省蘇州市生態環境局太湖水汙染防治處處長張超指出,如何保證標準化改造後,陽澄湖螃蟹養殖池塘出水能夠穩定達標,將是與相關部門進行協商,下一步共同推動的目標;並進而確保汙染物的數量得以削減,或是不造成較大的汙染。
此外,近日為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底線思維、保護優先」的基本原則。陽澄湖「螃蟹上岸、汙染入湖」的現況,體現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同時,萬萬不可突破生態建設的紅線。

(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