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8・旺報-綜合報導

2018-06-28・旺報-綜合報導
機器人格鬥 大陸爆款綜藝新寵

年輕世代次文化突破局限 為主流觀眾注入新鮮感

從去年至今,大陸綜藝圈呼應官方提倡科技政策,大打機器人牌;因Angelababy等明星與精密機械搭不上邊的反差,以及題材新穎成為綜藝新寵,如《這!就是鐵甲》、《機器人爭霸》、《鐵甲雄心》等節目,看似題材小眾又很工業氣質的硬科技綜藝,總播放量、微博話題閱讀量均逾數十億。

業者表示,目前同質化嚴重的綜藝節目,越來越讓觀眾感到無趣,也難以被市場接受,因此,嘻哈、街舞等年輕世代次文化成為新寵,製作單位希望「以小博大」,讓小眾文化突破圈層局限,加上明星的參與,可以加快科技普及的步調,為主流觀眾注入新鮮感。

《鐵甲雄心》第一季機器人一字排開。(取自新浪微博@浙江衛視鐵甲雄心)
《鐵甲雄心》第一季機器人一字排開。(取自新浪微博@浙江衛視鐵甲雄心)

將科幻想像化為現實

去年8月,大陸中央電視台與中國科學院聯手打造人工智慧綜藝節目《機智過人》,由央視主持人撒貝寧、女星江一燕、徐穎博士、中科院院士姚期智、德國漢堡大學教授張建偉、世界排名第一的棋王柯潔共組機智見證團,帶動大陸綜藝與科技跨界合作新風向。

今年上半年,大陸綜藝圈掀起一股機器人格鬥風潮,機器人競技類真人秀把觀眾對科幻的「機甲」想像化為現實,呈現綜藝節目挖掘小眾文化,加上各種行銷手法,轉化為大眾市場新寵的「奇蹟」。

《鐵甲雄心》邀請俄、英、美、日等國的機器人戰隊與大陸機器人在節目中較量;《這!就是鐵甲》被網友調侃為「2個掃地機器人打架」,但總播放量近20億,微博話題閱讀量超20億,豆瓣評分8.1;愛奇藝自製超級網綜,Angelababy、李晨、林更新和盛一倫參加的《機器人爭霸》,透過節目提供的科普知識、電競味十足的賽制和解說,降低節目觀賞門檻,增強趣味性和可看性,日前在2018上海國際電影節互聯網影視峰會盛典中,獲「年度精品網路綜藝獎」,成為大陸史上首個以科技創新為題材而獲獎的綜藝節目。

選手正在檢查及組裝機器人。(取自新浪微博@機器人爭霸)
選手正在檢查及組裝機器人。(取自新浪微博@機器人爭霸)

深度挖掘機器人價值

除了吸引觀眾之外,製作單位也深度挖掘機器人文化的價值,透過各種手段讓節目可以實現商業價值轉化。以愛奇藝為例,運用超級網綜生態和強大的綜合操盤能力,採取「一魚多吃」的IP創收模式,試圖打造完整的機器人產業鏈,讓更多人感受到《機器人爭霸》的帶來的科技感與競技感。

例如授權製造更多的衍生品牌,像是在節目中比賽的格鬥機器人、3C產品、玩具、線下機器人格鬥比賽等,還開發節目同名手遊,納入節目中的各種元科技元素,讓觀眾從單純觀賞的角度,帶到親自參與競技的層面,增強互動體驗的同時,也廣泛延續綜藝內容,從而擴大節目及IP影響力。

科技+娛樂風潮 挑起觀眾潛藏興趣

機器人格鬥節目受歡迎,主要是挑起觀眾從小對機器人潛藏的興趣。業者表示,全球暴紅的英國《機器人大擂台》、美國《Battle Bots》等節目吸引眾多大陸鐵粉,加上大陸流行的「科技+娛樂」風潮,劇情式真人秀機器人綜藝模式,真正觸達用戶的多元需求,帶動機器人綜藝崛起。

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參賽隊員在調試格鬥機器人。(新華社資料照片)
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參賽隊員在調試格鬥機器人。(新華社資料照片)

陸媒統計指出,大陸機器人格鬥市場可以說僅僅是起步狀態,若以單一賽事每年4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新台幣1億8800萬元的市場規模為基礎,粗估大陸機器人競技市場每年規模約2億元(約新台幣9.4億元)左右,如果以每年20%的速率增長,5年後的市場規模約5億元(約新台幣23.5億元)。

市場不大、向來只在少數科技人或工業中出現的機器人,被引入綜藝節目,以一種更易被大眾接受的綜藝化、娛樂化方式,真實呈現在觀眾眼前,明星全程深入參與,零基礎學習,自己操控機器人進行對抗,甚至自己修理機器人,充滿了參與感、新鮮感,冰冷的鋼鐵因而有了宜人的溫度,成功打破科技類綜藝內容過於同質化的壁壘,充分展現機器人競技文化的魅力,帶動流量與口碑。

(記者/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