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文化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就有記載。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有兩個用艾的處方,分別治療婦科病和吐血。東晉著名煉丹家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有用艾葉製作的酒。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用艾葉治病的單方及驗方多達52個。
艾葉既是醫家的寵兒,也是文人筆下的常客。如蘇軾的《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藕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是古人對於艾葉的描寫。
操作簡單 流傳民間
艾葉的藥用價值不可小覷。古人認為艾葉無論內服還是外用,都有理氣血、逐寒溼、溫經絡的作用,為醫家常用之藥。宋代《爾雅翼》:「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用灸百疾,故名醫草。」李時珍也曾對艾葉有過高度評價:「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溼,轉肅殺之氣為融合;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沈屙之人為康壽,其功亦大矣。」
根據古書記載,艾葉最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因為艾葉具有溫經止血、安胎、止痛等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咳、止血、抗過敏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艾葉常被用來做艾灸。所謂艾灸,就是將艾葉搗搓成艾絨後做成艾柱或者艾條,在人體的穴位處薰灸,借助艾火的熱力透入肌膚,從而達到治病和保健作用的一種療法。
艾灸操作簡單且效果顯著,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尋常百姓都可以在家中自行操作。在長江及以南地區,艾灸特別流行。湖北蘄春的艾葉是最好的,家家戶戶都有艾條、溫灸棒、艾灸盒等艾灸工具。艾葉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各地崇尚中醫藥文化的人們都來這裡購買艾灸產品,參觀艾葉種植生產基地。
艾葉除了作為藥材被廣泛應用外,還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江南一帶的人們即有吃「青團」的習俗。
製青團 或煎蛋製粥
當地人把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者蓮蓉做成青團。在廣東、福建等地,人們還喜歡將艾葉做成艾餅、艾葉煎蛋、艾葉粥等民間美食。此外,艾葉汁還是釀酒的一種重要香料,法國著名的「味美思」酒就是用的艾葉汁作為香料。
在發現艾葉的藥用和食療價值前,古人主要用它來辟邪,至今大部分地區還流行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
在現代臨床應用方面,艾葉已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崩漏、痛經、宮外孕、胎動不安、流產、不孕、婦女白帶等;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感冒、鼻炎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痢疾、泄瀉、胃痛、消化道出血等;風溼痹痛類疾病如腰痛、三叉神經痛、關節炎、肩痹等;皮外科疾病如皮膚潰瘍、皮炎、溼疹、燒燙傷、痔瘡、陰囊瘙癢、陰莖腫大、跖疣、麻風病反應、新生兒硬腫,以及瘧疾、陰縮癥等多種疾病,均取得了較好效果。
(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