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9・旺報-綜合報導

2019-01-09・旺報-綜合報導
假醫學真推銷 網路充斥養生騙局

引用專業期刊增加可信度 微信和微博為主要來源

近年來隨著社群媒體盛行,各式「養生騙局」層出不窮。例如曾喧騰一時的「酸鹼體質理論」,去年11月爆出創始人楊(Robert O. Young)被判賠1.05億美元。這些「養生理論」大都有看似專業的依據,但事實上大多為網路資訊東拼西湊,甚至夾雜著業者廣告。

隨著民眾越來越專注健康,社會也充斥著招搖撞騙的假醫學。美國45歲的媽媽凱莉(Dawn Kali)2007年被診斷出乳腺癌,之後誤信酸鹼體質理論,放棄常規治療,癌症因此發展到第4期,事後怒將楊告上法院。楊去年11月被判賠約1.05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32億元。

平均每天有超過4萬條有關養生訊息,其中微信和微博是最主要來源。(本報系資料照片)
平均每天有超過4萬條有關養生訊息,其中微信和微博是最主要來源。(本報系資料照片)

民眾誤信排毒餐

不只國外傳出類似騙局,兩岸都曾有「養生專家」招搖撞騙。例如,四川胡萬林聲稱「芒硝治百病」,致使146人死亡,前後2次因非法行醫被捕入獄,最近一次為2014年被判處15年徒刑;台灣林光常號稱「排毒教父」,誤導民眾吃排毒餐就能藥到病除,2014年被判處2年徒刑。
養生騙局的興盛,一是因為民眾生活越來越富足,對健康也更加關注;一是自媒體的興盛,民眾人手一支智慧手機,資訊流動快速。據新浪數據顯示,大陸平均每天有超過4萬則養生訊息產生,其中以微信和微博為最大宗。
這些文章大多是憑空捏造的虛假養生學,有的是為了點擊率,有的是為了推銷保養品。此外,某些文章會引用專業期刊,來讓理論更具真實性,但若是將其放入搜尋引擎,幾乎很難查到理論源頭。

濟南民眾正在使用電腦。(新華社資料照片)
濟南民眾正在使用電腦。(新華社資料照片)

來源抄襲其他媒體

北京某醫學校的學生張磊表示,這些自媒體不是科研單位,他們所創作的養生文章,大多是抄襲自其他媒體,「只要能顯得有依據就可以了,當然也有斷章取義」。
張磊說,他有許多朋友操作過類似的微信公眾號,大多是到網路上找到相關文章,略作更動並加上廣告,之後就發布在網路上流傳。
一名養生類公眾號的小編說,他是任職於專門經營公眾號的公司,目前操作的帳號是由一家醫療機構所辦;客戶會要求相關主題與廣告,但對具體內容不會有意見,「和醫療養生相關即可」。
對於如何撰寫這些養生文章,小編指出,他們會透過網路獲取資料,再以「合情合理的方式」加工,當然也會適當考慮真實性,不會誤導大眾。

北京營養師介紹最受關注的養生關鍵詞。(新華社資料照片)
北京營養師介紹最受關注的養生關鍵詞。(新華社資料照片)

長輩瘋狂 年輕人當騷擾訊息

隨著民眾生活越來越富足,社會對於健康的需求大增,也讓養生文章的市場逐漸火熱,不過這些文章的受眾大多為年長一輩。「完全不感興趣。」北京某媒體的年輕從業人員何奔說,對於養生文章,他大多是置之不理,因為幾乎分享的都是年齡偏大的長輩。
年輕人對網路上的養生訊息大多不會關心,甚至認為這些文章傳遞虛假訊息,可能導致長輩受騙。何奔說,對於這種未經查證的訊息,他大多不會分享;對於其他長輩分享的養生文章,他也不會多做關注;如果是父母分享的,他會經過求證,看看該文章「是否科學」,並提醒爸媽這些說法是錯誤的,避免他們上當受騙。
年輕人對於此類文章並不熱衷,不過會有長輩出於「關心」,不時分享相關訊息。北京某大學學生王世傑說,他對此類文章不感興趣,甚至還當成騷擾訊息來看;但是他的母親不這樣覺得,幾乎每天都看類似文章,「也許和步入中年有關」。
北京上班族韓英說,他的叔叔已經退休很多年,但仍十分在意養生訊息,每天都會在群組裡分享相關文章,最近就傳了「一旦查出尿酸高,謹記三句話」、「半夜容易醒的人,是這裡堵住了」、「16個健康警戒線全劃出來了,壽命長短由它決定」等文章。他認為,這些養生文章的說法是否真實,大多無從考證。

(記者/賴志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