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9・旺報-綜合報導

2019-03-09・旺報-綜合報導
汗出異常 小心為上

中醫認為,汗是人體五液(汗、涕、淚、涎、唾)之一,為津液代謝的產物。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中醫把汗出異常的表現稱為「汗症」。

自汗:平時在清醒狀態下,不因外界環境因素影響,而有汗液流出,一經活動,或者隨情緒激動,就汗出更甚,稱之「自汗」。中醫臨床上,有自汗表現的甚多,如傷風自汗,伴頭疼、身熱、咳嗽、煩悶、鼻塞流涕;傷暑自汗,身熱口渴、煩躁面垢;痰症自汗,頭眩、嘔逆、胸滿吐痰;火熱自汗必躁熱;傷濕自汗,困倦身重,天明加甚。這些自汗癥狀只要審因論治,汗出很快會得到緩解。

盜汗:睡眠後出汗,醒後汗止,稱之「盜汗」,又名「寢汗」。盜汗是臨床雜病中較為常見的一個病症,中醫很早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多為陰虛火旺、心血不足所致。出現盜汗,千萬不可小覷。汗為心之液,由精氣所化,不可過泄。盜汗既可單獨出現,也常伴見於其他疾病過程中,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接受正規治療,來緩解癥狀。

絕汗:是重危病者在正氣虛脫時,即為亡陰或亡陽之時所出現的,也是全身衰竭的一種主要表現。這種出汗稱「脫汗」,又稱「絕汗」。中醫中「絕汗」是指病情危重,汗出如珠如汗,黏膩不流,常伴見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癥。為陰陽相離、陽氣欲脫之象。

冷汗:又名陰汗,指多汗之屬陰症者,多由陽氣虛衰,陰寒相乘,以致汗冷肢冷,甚則身冷。凡大驚大恐大懼,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則如病後產後,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必多有汗出者。可見,脫汗、絕汗要比冷汗病情垂危得多。(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