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凌晨1時43分,大陸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49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該衛星發射成功,象徵著北斗三號系統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全部發射完畢。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17次飛行,而長三甲系列火箭共成功發射106次,也是該系列運載火箭今年第10次發射,堪稱大陸運載火箭「勞模」。
此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和配套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所屬的中國太空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已進入決戰決勝衝刺階段,後續還將發射6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全面建成北斗全球系統。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號首發星順利升空、成功入軌,開啟北斗系統全球組網新時代。兩年時間,北斗工程7大系統、300多家參研參建單位、數萬名科研人員圓滿完成16次衛星發射任務,成功將24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和2顆北斗二號備份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型號隊伍「去任務化」
長三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姜傑介紹,以往火箭都是針對發射任務專門設計。自2017年開始,型號隊伍提出「去任務化」設計,也就是對火箭進行通用化改進,最終實現整箭級的產品化、通用化和組批化生產。
姜傑表示,自此次發射北斗三號任務起,後續所有的長三甲系列火箭,除了與衛星關聯的部分,其他結構如助推器、芯一級、芯二級等都將實現「去任務化」。
這也是該系列運載火箭今年第10次發射。十戰十捷的戰績,是長三甲系列火箭繼2018年14次成功發射後,又一次年度發射次數超過10次。
長征構型具前瞻性
長三甲系列火箭由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三型液體運載火箭組成。截至目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317次發射,而長三甲系列火箭共成功發射106次,約占大陸運載火箭發射次數的三分之一,堪稱大陸最忙碌的運載火箭。
該系列火箭能實現一箭單星或一箭多星發射,既可用於標準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也可用於超同步轉移軌道、低傾角同步轉移軌道發射以及深空探測器發射,還可以在飛行過程中實現側向機動變軌、多次起旋、消旋、定向等,可以滿足衛星用戶多種不同使用要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火箭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說,今年是長三甲系列火箭首飛25周年,長三甲系列火箭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發射次數最多的火箭,主要是因為其最初的構型總體規畫及總體技術方案就具備良好的前瞻性、全局性和適應性,長征三號甲、乙、丙三型火箭具有「系列化、組合化、模組化」的特點,因此火箭憑藉對發射任務的高適應性和飛行高可靠性,在嫦娥奔月、北斗組網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起到「擎天柱」的作用。
(記者/林永富)
旺報觀點
空中鷹眼完構 北斗商用軍用皆利器
大陸又一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入軌,其意義不僅在於衛星成功發射,而且是因運載的火箭長征系列技術已相當成熟,形成類似模組化生產,可以一年維持在十次以上發射任務已成常態。而大陸整個北斗系統逐漸完整建構,類似形成空中鷹眼網路,不管是在商用或有需要時轉為軍用,都是一大利器。
大陸今年暑假最夯電影是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片中有句著名台詞「我命由我不由天」。大陸的衛星尤其是導航衛星,過去都由歐美特別是美國掌握核心技術,也就是都需要看其他國家臉色,一旦關鍵時刻,有可能會讓自己「瞎掉」,相對會處於被動。
經過近20年來努力研發,大陸的北斗衛星精準度已不輸給美國的GPS系統,而且在運載火箭的技術更是趨於成熟,長三甲系列火箭一年共有十幾次發射任務,不到一個月就得完成一次發射,如何才能保證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得靠技術精進,且「去任務化」之下,生產運載火箭就像生產汽車一樣平常,而且經過頻繁發射的考驗合格,不得不令人驚訝於大陸的研發能力。
「去任務化」設計,也就是對火箭進行通用化改進,最終實現整箭級的產品化、通用化和組批化生產。這項工作研製隊伍在嚴控產品質量的同時,陸續實現火箭不同部段的通用化,並在歷次發射中得到驗證。能夠有此能力,無論是商用的衛星定位,或太空及戰爭的競爭,都展現大陸強大的能量。(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