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8・旺報-綜合報導

2019-12-08・旺報-綜合報導
陸海航兵戰力養成 別讓鮮血白流

借鑑美國艦載機部隊 見證百年海軍崛起

今年11月17日,共軍首艘自製002型航空母艦(尚未命名)伴隨護衛艦出海試驗,行入台灣海峽,引發多方關注和對大陸海軍航空兵建設的猜想。香港鳳凰網軍事欄目「炮火筆記」以〈海軍航空兵的戰鬥力養成:鮮血是必要的但也不能流太多〉為題,以美國為鑑,說明「百年海軍」需要長時間累積,才能建設具有強大戰鬥力的航空部隊,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萬分寶貴。
鳳凰網引述《美國海軍學院評論》(Naval War College Review)多年前寫出美國海軍艦載機部隊從螺旋槳過渡到噴射機過程中血淚史,雖逾一甲子教訓,迄今仍有借鑑意義。

四川雅安地震災區執行空中遙感探測任務的海軍航空兵。(中新社資料照片)
四川雅安地震災區執行空中遙感探測任務的海軍航空兵。(中新社資料照片)

40年損失8500名人員

72年前,美國海軍第一代噴射式戰鬥機是麥道公司的F1H,1947年服役後,開啟了從螺旋槳換裝為噴射機的漫長過程。
1946年,除了更快更高之外,比起螺旋槳戰機,噴射式戰機還需要全動平尾、帶力回饋的多餘度液壓系統、俯仰和航向增穩系統、彈射座椅,以及機艙環境控制等一系列新技術和設備。
當時也沒有預研型號,要改進設計只能用「試錯法」,為此付出很大代價。美國空軍雖同遇挑戰,但美國海軍作戰環境(實質上是軍種文化)未能像空軍成功地及時轉型,事故率一直遠高於空軍,人員犧牲也比空軍多。
60年代之前,美國海軍艦載機都不如空軍陸基戰鬥機。F-8「十字軍戰士」與F-4「幽靈」使海軍具有和空軍同級戰鬥機,但美國海軍並未因此完成「從螺旋槳到噴射機的換裝過程」,這兩款飛機摔得比空軍更多(不算戰損)。

大陸遼寧艦飛行甲板上的艦載機。(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遼寧艦飛行甲板上的艦載機。(新華社資料照片)

從事故率角度看,海軍飛機事故率下降到與空軍飛機相同時,上述「換裝過程」才算真正完成。按此標準,美國海軍噴射機換裝過程一直到1988年,事故率終於降到與空軍持平水準;而海軍裝備的戰鬥機已發展到了三代機F/A-18「大黃蜂」,距1947年首款噴射式艦載機服役已40年。
這40年間,美國海軍和陸戰隊共損失約12000架各型飛機(直升機、教練機、巡邏機和噴射機)及逾8500名機組人員。可見適應噴射機轉型過程中,每一部分都不容忽視。
例如美國海軍航空兵在1954一年損失了776架飛機和535名機組人員,事故率遠高於每10萬飛行小時50次。若單獨統計艦載戰術飛機,事故率還要更高。

大陸長春艦反潛直升機起飛,赴可疑海區搜索。 (中新社資料照片)
大陸長春艦反潛直升機起飛,赴可疑海區搜索。(中新社資料照片)

F-8成艦載機災難

典型的「地獄級難度」戰鬥機如F7U「彎刀」和F-8,都被視為艦載機「災難」,事故墜毀的F7U占整個生產量1/4。F-8更慘,墜毀1100多架,占總生產1200多架的88%,而且主因並非戰損(該機參加了越戰),絕大部分是事故摔掉。如今,美國海軍噴射機事故率已降至每10萬飛行小時少於1次的標準。
從歷史角度看,海軍航空兵摔機是戰鬥力增長的一部分,至少可以汲取教訓;後來指揮官和決策者要做的,是把這些教訓轉化為經驗,不再讓更多飛機和飛行員損失下去。(記者/李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