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9・旺報-綜合報導

2020-05-29・旺報-綜合報導
空射彈道飛彈助攻 陸跨第二島鏈

補強三位一體核力量 轟-6N、轟-20將裝備

國際間知名的維珍軌道公司研製的「發射器一號」(LauncherOne)空射液體運載火箭25日進行試驗,由飛行在太平洋上空的一架改裝後的波音747飛機發射,雖火箭發射後發生故障導致失敗,但頗有測試空射彈道飛彈的味道。而在技術上,解放軍空軍裝備多款空射巡弋飛彈,以及能夠進行長程防區外打擊的轟-6K長程轟炸機後,解放軍長程航空兵已經能對包括第二島鏈在內的假想敵目標展開打擊。
從技術上來看,中國發展空射的彈道飛彈武器,以彈道飛彈武器的高速來提升突防效率,是相當正確的選擇。從戰略角度,長程轟炸機及配套的空射彈道飛彈組成的戰略核威懾力量,第一次填補中國「三位一體」核力量中空基核武器的空白。未來中國空基核力量的中堅轟-20使用部隊與相關運作,都會裝備空射彈道飛彈。

尺寸和重量才是賣點

作為一款空射運載火箭,「發射器一號」的主要賣點並不是先進。設計上能把300公斤的酬載,送到500公里的近地軌道,或把500公斤的酬載,送到230公里高軌道上的運載火箭,使用大型飛機充當其第一節發射器,尺寸和重量上都能做得比較小,只要兩級液氧發動機的結構就行。
波音747在冷戰後期就曾作為美國空軍各種空基戰略威懾武器平台,在機體內攜帶多達4枚空射彈道飛彈。如今只掛一發火箭的雖然簡陋,但加上運載火箭和彈道飛彈現實感也強。
「發射器一號」技術並不複雜,因低成本優勢成為民營航太研發的對象。美國在20世紀末一度計畫以GAM-87空射彈道飛彈作為空射戰略核威懾的核心力量。GAM-87在60年代初多次試射中失敗,加上巨額開支,在1962年放棄。

不易被跟蹤 生存性高

空射彈道飛彈一度受青睞,在於50年代的陸基彈道飛彈體積龐大、射程有限,發射前耗時幾個小時進行加注液體燃料,以及氧化劑準備時間長、反應速度慢,在先發制人的核打擊過程中容易暴露意圖。在空中發射的彈道飛彈由於載機本身機動性,難被有效跟蹤和反制,具備更好的生存性。
50年代末研製的幾款空射彈道飛彈為進一步加快反應速度,使用當時還在試驗狀態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到GAM-87首次成功試射的1962年,美國空軍「義勇兵1」固體洲際彈道飛彈開始進入加固式發射井內實戰部署,而使用潛射彈道飛彈的「喬治.華盛頓」級戰略核潛艇,更是在1959年就進入服役。(記者/楊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