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大陸外交史,從周恩來、陳毅,乃至錢其琛等都是外交談判的老手,經常在不動聲色間就達成任務,不過自江澤民時代末期,各國也開始介入大陸關注的各項核心議題,大陸外交官的任務也隨之增加,談判爭取核心利益之餘,如何進一步形塑中國在國際舞台的角色,發出中國聲音也日益重要。
周恩來作為大陸首任外交部長,經常是在談笑風生間,突破大陸外交困境。被譽為「外交教父」的周恩來,自尊、自信,又謙虛自處、平等待人的風格,為中國贏得了廣泛讚譽,被稱為「沒有大國架子的大國風度」的外交官。
在美蘇對峙的冷戰時期,周恩來溫和的外交路線替大陸爭取了諸如印度、印尼、緬甸等一大批「中間國家」,和平外交政策的路線,使其在分管外交系統26年期間,共有107個國家與中國建交。
陳毅倡打破中美堅冰
繼周恩來之後的大陸外長,包括陳毅、姬鵬飛、喬冠華等人,由於當時中國正處於積極爭取國際社會認同的時刻,所以大都採取了相對溫和的外交路線,無論是在對美關係,抑或是對日關係上。
比如有著「詩人外長」之稱的陳毅,就曾對中美蘇關係進行客觀分析,率先向毛澤東提出恢復中美大使級談會談的建議,主張用「非常規」手段打破中美堅冰。此外,大陸派團參加聯合國大會,毛澤東欽點的團長正是喬冠華,才氣十足的喬說著一口江北口音的國語,也成為現場焦點。
而1990至1992年間,錢其琛先後促成中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汶萊、以色列、韓國和南非建交,其中又祕密訪問北韓,確定時任北韓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諒解中韓建交。
外交任務日漸多元化
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外交系統奉行這種不動聲色的外交風格,在前領導人江澤民主政末期,在中國歷經積極參與WTO,中美因為1996年台海危機、美軍誤炸大陸駐前南拉斯拉夫大使館、兩國軍機南海相撞等事件後,也凸顯出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同時,各國也開始介入中國事務,讓外交系統的任務也開始多元化。
外交部門除了談判外,也必須在國際社會發出中國聲音,以2001年美國爆發的911恐怖攻擊事件為例,中國一下子成為美國的反恐盟友之一,大陸外交系統也隨即加強在美國的公關力度,做足了美國國會的工作,甚至在駐美大使館設立「國會組」,積極進行遊說。
(記者/陳柏廷)